默坐烟霞散,闲观水月明
出处:《贻毗陵正勤禅院奉长老》
唐 · 李中
随缘驻瓶锡,心已悟无生。
默坐烟霞散,闲观水月明。
竹深风倍冷,堂迥磬偏清。
愿作传灯者,忘言学净名。
默坐烟霞散,闲观水月明。
竹深风倍冷,堂迥磬偏清。
愿作传灯者,忘言学净名。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随缘:顺应自然,不强求。驻瓶锡:锡杖留在瓶中,可能指僧人暂时停留。
悟无生:领悟生死无常的道理。
默坐:静静地坐着。
烟霞散:形容环境宁静,如烟如霞的景象消失。
竹深:竹林幽深。
风倍冷:风在竹林中显得更加寒冷。
堂迥:厅堂宽广。
磬偏清:磬声清脆,强调环境的寂静。
传灯者:佛教中比喻传授佛法的人。
忘言:不用言语表达。
学净名:学习佛教中的清净戒律。
翻译
随缘停留在瓶中的锡杖,心中已经领悟了无生之理。静静地坐着,看着烟雾和云霞消散,悠闲地观赏着水中的月影明亮。
竹林深处风更寒冷,宽敞的厅堂里钟磬的声音格外清晰。
我希望能成为传递智慧之光的人,无声无息地学习佛教的清净之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随缘驻瓶锡,心已悟无生"表达了对禅学“无我”、“无生”理念的领悟,以及在日常简单的居住条件中寻找精神的宁静。"默坐烟霞散,闲观水月明"则是描述修行者静坐时的心境,心如止水,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周遭自然界的变化。
"竹深风倍冷,堂迥磬偏清"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宁静与清幽,以及时间的流逝。"愿作传灯者,忘言学净名"则表达了修行者的愿望,即希望成为佛法的传承者,同时也在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言语的纯洁心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