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法眼者,犹为金屑
出处:《法眼禅师真赞》
宋 · 叶梦得
八万四千,大悲宝目。
问此多目,孰为正观。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
问此真目,毕竟安在。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
有法无眼,有眼无法。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
问此多目,孰为正观。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
问此真目,毕竟安在。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
有法无眼,有眼无法。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
鉴赏
这首诗《法眼禅师真赞》由宋代诗人叶梦得所作,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深邃的禅理,展现了对法眼禅师的崇敬与赞美。
首先,“八万四千,大悲宝目”以“八万四千”象征佛法的广大与深邃,同时“大悲宝目”则表达了法眼禅师慈悲为怀、洞察世相的智慧之眼。接下来,“问此多目,孰为正观”,提出疑问,引出对正见的探讨。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引用佛教故事中的阿那律尊者,虽失明却能以心眼观照世界,强调了内在觉知的重要性。紧接着,“问此真目,毕竟安在”,进一步追问真正的智慧之所在。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将法眼禅师的智慧比作珍贵的金屑,虽小却价值连城,寓意其智慧的精微与珍贵。随后,“有法无眼,有眼无法”,指出只有将法与智慧相结合,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表达对法眼禅师的尊敬,同时暗示通过禅修,可以达到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的境界,即心灵的净化与解脱。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将悲悯与慈爱比作大圆镜,意味着法眼禅师的心灵如同镜子一般,能够映照出众生的善恶,同时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描绘法眼禅师坐于方床之上,仿佛在梦境中般超脱世俗,体现了禅宗追求的内心平静与超越。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最后以山河大地的消逝,象征着法眼禅师的智慧与教诲超越了物质世界,达到了宇宙万物合一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禅理,不仅赞美了法眼禅师的智慧与修为,也传达了禅宗的核心理念——通过内心的觉醒与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