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前钟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
出处:《访僧支提寺》
宋 · 陆游
高名每惯习凿齿,巨眼忽逢支道林。
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
满前钟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
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音。
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
满前钟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
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高名:显赫的名声。每惯:常常。
习凿齿:指人名,这里代指名声显赫的人。
巨眼:敏锐的眼力。
支道林:人名,著名的佛教高僧。
共夜:深夜。
红烛:红色的蜡烛。
对床:两人相对而卧。
白云深:形容山林幽深。
何曾:哪里曾。
忍:忍受。
匝地:遍布大地。
毫光:微弱的光芒。
天冠:比喻高人的身份或智慧。
真面目:真实的性格或本质。
鸟啼猿啸:自然界的鸣叫声。
总知音:都能理解。
翻译
他名声显赫常被人提及,突然遇见了眼光独到的支道林。深夜相谈浑然忘却烛光短,相对而坐只能感叹山林之深远。
满耳钟鼓声中从不觉得刺耳,遍地光芒无需刻意寻找。
想要真正了解他的真性情,只需倾听鸟鸣猿啼就能共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访僧支提寺》,通过对僧人支道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高僧智慧与禅意的敬仰。首句“高名每惯习凿齿”,将支道林的名声比作古代博学的史家凿齿,暗示其学识深厚;次句“巨眼忽逢支道林”则赞美他的洞察力如同明眼人般独特。
“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两句,通过夜晚长谈的场景,描绘了诗人与支道林深入交流的情境,即使时间流逝,他们也浑然不觉烛火已短,感叹禅心如白云般深远。接下来,“满前钟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进一步赞美了寺庙的宁静和僧人的修为,即使钟鼓声声,也未能打扰他们的内心平静,他们的智慧光芒无需刻意寻找。
最后两句“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音”表达了诗人对支道林的敬仰,认为他能理解自然界的语言,仿佛与天地万物共鸣,揭示出他的超凡境界和深厚禅修的领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访僧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支提寺僧人支道林的敬仰以及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