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兴十万师,七十万家辍耕锄
出处:《送河北转运使陈修撰学士》
宋 · 梅尧臣
河隍多宿兵,兵食固所须。
幸时不战斗,畜养安可无。
古兴十万师,七十万家辍耕锄。
今来岁调饷,且与往昔殊。
不使民转挽,但使民归租。
急缓实塞下,商贾以利趋。
关西河东亦如此,军食虽足民实虚。
公乎抱长才,当有所画谟。
应不贷内府,重锦象牙明月珠。
边城预自足,宁待临事谕。
莫令汉庭臣,独言桑大夫。
幸时不战斗,畜养安可无。
古兴十万师,七十万家辍耕锄。
今来岁调饷,且与往昔殊。
不使民转挽,但使民归租。
急缓实塞下,商贾以利趋。
关西河东亦如此,军食虽足民实虚。
公乎抱长才,当有所画谟。
应不贷内府,重锦象牙明月珠。
边城预自足,宁待临事谕。
莫令汉庭臣,独言桑大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河隍:古代对水神的称呼,这里指守卫河流的神。宿兵:长期驻扎的军队。
辍耕锄:停止耕作,拿起武器。
调饷:征调粮饷。
转挽:运输物资,拉车。
租:田租,税收。
塞下:边境地区。
商贾:商人。
公:对有才能者的尊称。
内府:皇宫内部的仓库或管理机构。
桑大夫:可能指桑弘羊,西汉时期理财名臣,此处代指只知空谈的官员。
翻译
河隍驻扎着众多军队,军粮供应本是必需。幸好目前无战事,储备怎能不设立。
古代曾动员十万大军,七十万农夫放下锄头从军。
现今每年征调粮饷,与以往相比已大不相同。
不让百姓去拉车运输,只让他们交纳田租即可。
紧急和缓需物资充实边疆,商人因利润而聚集。
关西河东地区同样如此,虽然军粮充足,民众却疲惫不堪。
您怀有卓越才能,应当制定长远计划。
不应仅依赖内府供给,贵重物资如锦、象牙、明月珠也需考虑。
边防应事先自给自足,不必等到事情发生时才下令。
切勿让朝中官员只像桑大夫那样空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河北转运使陈修撰学士》,主要表达了对转运使陈修撰处理军需供应问题的建议和期望。诗中首先指出河隍地区常备军队需要充足的粮草储备,这是必要的军事开支。接着,诗人回顾了古代大规模征兵的情况,强调了在和平时期也需要考虑民生,不能过度征调百姓从事农耕。
诗人批评了当前岁调军饷的方式,认为不应只是简单地增加赋税,而应该采取更为合理的措施,如减少百姓直接的劳役,改为征收田租,同时鼓励商业流通以补给军需。他指出关西河东地区虽然军粮充足,但民力消耗过大,百姓生活空虚。
诗人对陈修撰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运用自己的才能,制定出既能满足军事需求又能保障民生的策略。他建议不要过度依赖内府资源,而是要让边境地区自我供给,防患于未然,避免临时应对带来的困难。最后,诗人提醒陈修撰,他的决策不应仅由个别官员提出,而应广泛听取意见,尤其是像桑大夫这样的贤良之士。
整首诗体现了梅尧臣对于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以及对地方官吏责任的期待,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和政策建议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