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未见圣,如渴以河说
宋 · 郑清之
具足圆通性,一念本昭彻。
佛我与信心,是三无差别。
凡人未见圣,如渴以河说。
佛身忽现前,如水印秋月。
心精自开遮,见根匪优劣。
念中有大士,珠璎百宝结。
补陀洛伽相,在在犹日揭。
是名为正观,倒想作奇绝。
稽首圆通尊,兹念无起灭。
非相亦非念,不盈复不阙。
唯然观自在,无眼耳鼻舌。
佛我与信心,是三无差别。
凡人未见圣,如渴以河说。
佛身忽现前,如水印秋月。
心精自开遮,见根匪优劣。
念中有大士,珠璎百宝结。
补陀洛伽相,在在犹日揭。
是名为正观,倒想作奇绝。
稽首圆通尊,兹念无起灭。
非相亦非念,不盈复不阙。
唯然观自在,无眼耳鼻舌。
注释
具足:完备,充足。圆通性:佛教中指通达一切法门的智慧。
昭彻:明亮透彻。
正观:正确的见解或理解。
稽首:佛教中的敬礼方式。
无眼耳鼻舌:象征超越感官的境界。
翻译
具备圆满通达的特性,每一念都本自光明透彻。佛、我和众生的信心,这三者并无分别。
凡夫未能见到圣人,就像口渴的人谈论大河。
佛的形象忽然显现眼前,如同秋月映照水面的水印。
心的纯净自然开启,看见的根源并非优劣之分。
在念中存在着大菩萨,他们的法力像珠宝般紧密相连。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如同日光照耀在补陀洛迦山的每一处。
这被称为正确的见解,错误的想法显得奇特而独特。
向圆通尊者致敬,这样的念头没有生灭。
既非形象也非思维,既不盈满也不欠缺。
唯有观自在菩萨,他没有眼耳鼻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清之所作,题为《郑德言亲睹洛伽观音相赞》,通过对观音像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以及对佛法圆通的理解。诗中首先强调了观音的圆满通达和智慧本质,一念之间即可洞察一切。接着,诗人指出佛、我与信心之间的平等无别,普通人与圣人之间的差距如同渴望者与滔滔江河的对比。
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观音像的显现比作清澈秋月映照在水面的水印,形象地展示了观音法力的直观和深入人心。他进一步强调,观者的内心纯净,才能真正领悟观音的真谛,而非优劣之分。观音像上的珠宝璎珞象征着她的丰富法力和无尽宝藏,而补陀洛伽(即普陀山)的形象则如日出东方般鲜明。
最后,诗人倡导正确认识观音,既非相亦非念,超越了形式和概念,达到空灵无碍的境地。他以“观自在”来赞美观音的自在无碍,又提到“无眼耳鼻舌”,暗示观音的境界超乎世俗感官。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和观音信仰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