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嗟兽不灵,相仇无足嗔
出处:《猩猩歌》
宋 · 方逢辰
猎者围猩猩,疑其以众抗。
诿曰不取小,惟取大与壮。
众猩自相仇,推挤送其长。
以次索二三,不复推已往。
四五至于十,无一得释放。
众猩怒相目,各悔受人诳。
及早同一心,未必躯尽丧。
吁嗟兽不灵,相仇无足嗔。
胡为豪杰群,不能自相亲。
秦人吞六国,诸侯各附秦。
并力取其一,冀不及他人。
智者欲合从,徒自腐舌唇。
安得先震邻,然后于其身。
彼先噬其一,其次祸亦均。
早知秦用术,六国同一心。
诿曰不取小,惟取大与壮。
众猩自相仇,推挤送其长。
以次索二三,不复推已往。
四五至于十,无一得释放。
众猩怒相目,各悔受人诳。
及早同一心,未必躯尽丧。
吁嗟兽不灵,相仇无足嗔。
胡为豪杰群,不能自相亲。
秦人吞六国,诸侯各附秦。
并力取其一,冀不及他人。
智者欲合从,徒自腐舌唇。
安得先震邻,然后于其身。
彼先噬其一,其次祸亦均。
早知秦用术,六国同一心。
注释
围:包围。抗:抵抗。
诿:推诿。
小:小猩猩。
壮:强壮。
仇:仇恨。
推挤:推搡。
次:顺序。
释放:释放出。
怒相目:愤怒地对视。
诳:欺骗。
豪杰:英雄豪杰。
秦人:秦国人。
吞:吞并。
并力:合力。
震邻:震动邻居。
术:策略。
翻译
猎人们包围了猩猩,怀疑它们会用群体力量对抗。他们辩解说,不取小猩猩,只取大的和强壮的。
猩猩们开始自相残杀,推搡着选出首领。
按顺序抓走二三只,不再推选新的。
四五个到十个,没有一只得以逃脱。
猩猩们愤怒地对视,都后悔被欺骗。
如果早点团结一致,或许不会全军覆没。
唉,动物们愚钝,互相仇恨并无意义。
为何英雄豪杰们,不能彼此亲近呢?
秦国人吞并六国,各国诸侯纷纷归附。
他们合力对付一个,希望不会被其他人攻击。
聪明的人想联合起来,却只会口舌之争。
怎么才能先震动邻居,再保护自己呢?
那些先攻击一个的,接下来的灾祸也会降临。
早知秦国运用策略,六国若能团结一致。
鉴赏
这首诗名为《猩猩歌》,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方逢辰之手。诗中通过猎人与猩猩间的故事,隐喻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最终被秦国吞并的情况,以及对于智者不能及时联合抗衡强秦的无奈与批判。
诗歌开篇“猎者围猩猩,疑其以众抗。诿曰不取小,惟取大与壮。”描述了猎人对猩猩的围捕,并揭示出猎人的狡猾手段,只选择强壮的猩猩作为猎物。
接着,“众猩自相仇,推挤送其长。以次索二三,不复推已往。”诗人刻画了猩猩之间的自相残杀和顺从,展现出在外力面前的弱小与无奈。
而“四五至于十,无一得释放。众猩怒相目,各悔受人诳。”则进一步描绘了猩猩们的悲惨命运,以及它们对被骗的愤恨和后悔。
诗歌的下半部分开始转向深刻的人生哲理,“吁嗟兽不灵,相仇无足嗔。胡为豪杰群,不能自相亲。”诗人感慨于动物间的残酷斗争,以及它们未能团结一心的悲哀。
最后,“秦人吞六国,诸侯各附秦。并力取其一,冀不及他人。智者欲合从,徒自腐舌唇。安得先震邻,然后于其身。彼先噬其一,其次祸亦均。”则是对历史上秦国逐鹿中原、六国被灭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当时诸侯不团结抗衡强秦的批评。
这首诗通过猩猩与猎人之间的故事,揭示了弱肉强食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智者的无奈和对未来统一愿望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