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县吏敲门早,试问三农一饱无
出处:《纪事二首》
清 · 陈学泗
巨浸东南力未苏,万家饥鹄不胜呼。
中丞欲请敖仓粟,司谏先陈郑侠图。
漫议补苴停转运,最怜剜肉赐全租。
春来县吏敲门早,试问三农一饱无?
中丞欲请敖仓粟,司谏先陈郑侠图。
漫议补苴停转运,最怜剜肉赐全租。
春来县吏敲门早,试问三农一饱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社会底层百姓在饥荒中的苦难生活,以及官员们对此的反应与努力。首句“巨浸东南力未苏”形象地描述了东南地区因天灾人祸导致的大规模饥荒,犹如深不见底的海洋难以复苏。接着,“万家饥鹄不胜呼”一句,以“饥鹄”比喻饥饿的民众,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嗷嗷待哺的悲惨景象。
诗人通过“中丞欲请敖仓粟,司谏先陈郑侠图”两句,展现了官员们的积极行动。中丞(地方长官)试图请求调拨粮食救济灾民,而司谏(谏官)则先一步上奏,呈上了郑侠的图示,可能是指郑侠的《上神宗乞蠲免疏》,以此呼吁朝廷关注并解决饥荒问题。
“漫议补苴停转运,最怜剜肉赐全租”两句,表达了对官员们采取措施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停止运输、减少税收等方式缓解灾情,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对牺牲更多利益的担忧。诗人对这种权衡感到同情和无奈。
最后,“春来县吏敲门早,试问三农一饱无?”以春天到来时县吏早早上门询问农民是否吃饱作为结尾,既体现了官员们在灾后继续关心民生的行动,又暗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农民的生活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清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困境与努力,以及官员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