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引青藜校天禄,毋忘华发此沧洲
出处:《赵黄州寄示诗绝奇次韵》
宋 · 苏泂
书回闻道读春秋,笔削馀功指顾收。
鲁国故知人有礼,周家那得圣无忧。
非君著意扶公谷,似我何辞赞夏游。
会引青藜校天禄,毋忘华发此沧洲。
鲁国故知人有礼,周家那得圣无忧。
非君著意扶公谷,似我何辞赞夏游。
会引青藜校天禄,毋忘华发此沧洲。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书回:收到的回信。春秋:古代史书《春秋》。
笔削:写作和修订。
指顾:指点和回顾。
鲁国:古代诸侯国,以礼仪闻名。
故知:熟知。
圣无忧:圣贤般的无忧无虑。
君:你(指对方)。
公谷: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这里可能指公羊学派。
夏游:广泛游学,比喻学问广博。
引:引导。
青藜:神话中的仙草,象征知识。
校:校对。
天禄:古代官职名,掌管图书。
华发:白发,代指年老。
沧洲:古代泛指隐居之地,这里可能指学术研究的宁静环境。
翻译
收到书信得知你在研读《春秋》,写作之余也展现出非凡才智。在鲁国,你素来懂得礼节,周家怎能没有圣贤般的无忧无虑。
如果不是你特意推崇公谷的学说,像我这样的也会赞扬你的学识广博。
将来定会引领读书之风,如同校正天禄经书,切勿忘记白发苍苍时的这份追求。
鉴赏
这首诗歌颂了历史的智慧和礼制之邦的美德,表现了诗人对古圣先贤的敬仰以及个人修养与学识的自信。首句“书回闻道读春秋”表明诗人通过阅读《春秋》这部史书,听到了历史的教诲和智慧。下一句“笔削馀功指顾收”则描绘了诗人在学问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情景。
接着,“鲁国故知人有礼”提及孔子之邦——鲁国,人们对礼的重视和实践是众所周知的。紧跟着“周家那得圣无忧”则指出了周朝的圣王不仅德高望重,而且治理天下能够无忧无虑,这里暗示了诗人对于古代圣明君子的向往。
中间两句,“非君著意扶公谷,似我何辞赞夏游”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这里“公谷”可能指的是古代贤人,而“夏游”则是历史上的美好时光。
最后两句,“会引青藜校天禄,毋忘华发此沧洲”,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智慧和才能的珍视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这里“青藜”可能代表着学问或道德的积累,“华发”则是才华的展现。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情怀,还透露出其内心的自省与期待,是一篇集史识、修养和个人理想于一体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