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寒知不免,盗贼恐相因
出处:《荐饥 其一》
宋 · 章甫
陇亩还枯旱,锄犁谩苦辛。
饥寒知不免,盗贼恐相因。
忧国书生志,安民圣主仁。
丰凶端有数,天本爱斯民。
饥寒知不免,盗贼恐相因。
忧国书生志,安民圣主仁。
丰凶端有数,天本爱斯民。
注释
陇亩:田地。枯旱:干涸贫瘠。
锄犁:农具。
谩:徒然,空自。
苦辛:辛苦。
饥寒:饥饿和寒冷。
不免:难以避免。
盗贼:强盗。
恐:恐怕。
忧国:忧虑国家。
书生:读书人。
志:志向。
安民:安定百姓。
圣主:圣明君主。
仁:仁德。
丰凶:丰收与歉收。
端有数:自有定数。
斯民:它的子民。
翻译
田地仍然干涸贫瘠,农夫辛苦劳作却无收成。饥饿和寒冷难以避免,盗贼恐怕也会随之而来。
忧虑国家的读书人胸怀大志,安定百姓是圣明君主的仁德。
丰收与歉收自有定数,上天本就爱护它的子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章甫所作的《荐饥(其一)》。诗中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忧虑。首句“陇亩还枯旱”描绘了田地荒芜、干旱的景象,显示出农民的生产困境。接着,“锄犁谩苦辛”进一步强调了农夫们辛勤劳作却收成无望的无奈。
诗中反映出社会问题,农民“饥寒知不免”,暗示了他们面对饥饿和寒冷的艰难处境,而“盗贼恐相因”则预示着可能的社会动荡和治安问题。诗人将个人的忧虑与国家命运相结合,表达出“忧国书生志”的情怀,期待圣主能够施行仁政以“安民”。
最后两句“丰凶端有数,天本爱斯民”寄寓了天命和人道的思想,认为丰收或灾荒皆有定数,但上天本质上是关爱百姓的。这既是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也是对统治者改善民生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