笳声万里动燕山,草白天清塞马闲
出处:《田侍郎归镇 其七》
唐 · 王建
笳声万里动燕山,草白天清塞马闲。
触处不如别处乐,可怜秋月照江关。
触处不如别处乐,可怜秋月照江关。
注释
笳声:胡笳的声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声音悲凉。万里:形容范围极广,此处指胡笳声传得很远。
燕山:位于中国北部的一座山脉,常代指北方边疆地区。
草白:草地呈现出白色,可能是因为秋季草枯或光线照射的原因。
天清:天空清澈明朗。
塞马:边塞地区的马,通常指军马。
触处:到处,处处。
别处:其他地方,指与现在所处地不同的地方。
乐:快乐,这里指更令人愉快的环境或情境。
可怜:可叹,值得同情或惋惜。
秋月:秋天的月亮,常带有凄清、思念的意象。
江关:江边的关隘,泛指边疆要塞地带。
翻译
悠扬的胡笳声回荡在辽阔的燕山之地,绿草蓝天之下边塞的马儿悠闲自在。到处寻觅都不如那里的欢乐,可叹秋月的光辉照耀着江边的关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寂静图景,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边地生活的独特情感。诗中的“笳声万里动燕山”、“草白天清塞马闲”,营造出一片宁静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其中“笳声”指的是军中用来号令或警戒的乐器声音,传递到远方的燕山之下,显得异常遥远和凄清。接下来,“草白天清塞马闲”,则是对边塞自然景观的描绘,白色的野草在晴朗的天气中轻轻摇曳,而守卫的战马也处于一种悠闲的状态。
第三句“触处不如别处乐”,表达了一种淡淡的乡愁。诗人可能是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通过这个简单而深刻的对比,传递了诗人的情感——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找到心中所向往的那份欢乐。
最后一句“可怜秋月照江关”,则是对景色的进一步描写。秋夜的明月洒落在边塞的小镇之上,特别是“江关”这一特定的地点,使得诗人感受到一种哀愁。这里的“可怜”并非是悲哀,而是一种对于美好景致的赞赏和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边塞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唐代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