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作传者,列我遗民一
出处:《临危诗》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丙子岁之朝,占寿于古哲。
乃得邵尧夫,其年六十七。
我今适同之,命也数以毕。
所恨成仁书,未曾终撰述。
呜呼忠义公,精神同泯沕。
后来作传者,列我遗民一。
生死累友人,川南自周恤。
独漉题铭旌,志节表而出。
华趺存后人,始终定无失。
林屋营发冢,俾近冲虚侧。
乃得邵尧夫,其年六十七。
我今适同之,命也数以毕。
所恨成仁书,未曾终撰述。
呜呼忠义公,精神同泯沕。
后来作传者,列我遗民一。
生死累友人,川南自周恤。
独漉题铭旌,志节表而出。
华趺存后人,始终定无失。
林屋营发冢,俾近冲虚侧。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临危诗》。诗中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以及对忠诚与正义的坚守。
首句“丙子岁之朝,占寿于古哲”点明了时间背景,并以“古哲”指代古代的智者,暗示诗人对古人智慧的仰慕。接着,“乃得邵尧夫,其年六十七。我今适同之,命也数以毕。”提到邵雍,一位宋代哲学家,诗人将自己与邵雍的年龄相比较,似乎在探讨命运与生命的真谛。
“所恨成仁书,未曾终撰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完成关于成仁(即为正义而牺牲)的著作感到遗憾,体现了他对道德与理想的追求。接下来,“呜呼忠义公,精神同泯沕。”诗人哀叹那些忠义之士的精神已消逝,流露出对历史中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当前社会风气的忧虑。
“后来作传者,列我遗民一。”诗人希望自己的事迹能被后来的传记作家记录下来,成为“遗民”之一,表达了对自身历史地位的期待。接着,“生死累友人,川南自周恤。”描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在生死关头,朋友也能给予关怀与帮助。
“独漉题铭旌,志节表而出。”诗人提到自己可能要在墓碑上题写铭文,以彰显自己的志向和节操。最后,“华趺存后人,始终定无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作品和精神追求有信心,相信它们会流传给后世,不会失去意义。
整体而言,《临危诗》展现了屈大均在面对生命与死亡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忠诚、正义和理想追求的执着。诗中充满了对历史、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反思,体现了诗人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