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我无适俗姿,发兴在林嶂全文

我无适俗姿,发兴在林嶂

宋 · 王安中
我无适俗姿,发兴在林嶂
前身一义堕,好山输百丈。
永怀住山人,败毳裹龙象。
频驱尘外轸,径抵云雨上。
道人初怪问,斗绝何从访。
师居不难寻,天壁愕异状。
风烟自萧散,草木更森长。
道人聊复尔,仁者作是想。
重来傍岑翳,眼净人亦王。
虎溪虽不过,鹫岭聊得望。
遥知师冁然,跛跛又安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中的《望法华山怀慈上人》,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首句“我无适俗姿,发兴在林嶂”表达了诗人不适应世俗生活,心灵向往于山林之间的自由与宁静。接着,“前身一义堕,好山输百丈”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前生投入山林的灵性,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对高山的崇敬之情。

“永怀住山人,败毳裹龙象”描绘了诗人对住在山中修行者的怀念,用“败毳裹龙象”形象地表现了僧侣简朴的生活状态和与世隔绝的修行环境。

“频驱尘外轸,径抵云雨上”则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自由,向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

“道人初怪问,斗绝何从访”写出了诗人初次探访山中道人时的惊讶与好奇,同时也表达了对道人所在之地的神秘感。

“师居不难寻,天壁愕异状”描述了道人居住处的壮观景象,暗示了山中道人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风烟自萧散,草木更森长”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山中清幽静谧的氛围。

“道人聊复尔,仁者作是想”表达了诗人对道人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仁爱与平和。

最后,“重来傍岑翳,眼净人亦王”意味着诗人再次来到山中,心灵得到了净化,仿佛成为了山林之王,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虎溪虽不过,鹫岭聊得望”以虎溪和鹫岭为象征,表达了诗人虽然未能亲临这些名山大川,但心中依然充满对它们的向往和敬仰。

“遥知师冁然,跛跛又安往”则是诗人对友人慈上人的思念与祝福,希望他能保持内心的欢愉和平静,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