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隔钓岸,江气杂炊烟
出处:《题朱郎中白都庄》
宋 · 王安石
萧洒桐庐守,沧洲寄一廛。
山光隔钓岸,江气杂炊烟。
藜杖听鸣橹,篮舆看种田。
明时须共理,此兴在他年。
山光隔钓岸,江气杂炊烟。
藜杖听鸣橹,篮舆看种田。
明时须共理,此兴在他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桐庐守:桐庐郡的官员。沧洲:水边,这里指桐庐的水乡环境。
廛:简陋的小屋,此处指住所。
钓岸:钓鱼的河岸。
藜杖:用藜草制作的手杖。
篮舆:竹编的轻便小车。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共理:共同参与治理。
他年:未来的某一天。
翻译
潇洒的桐庐郡守,寓居在水边的简陋小屋。山色倒映在钓鱼的河岸,江面上炊烟与雾气交织在一起。
手握藜杖,聆听舟楫摇橹的声音,乘坐竹篮车欣赏农田劳作。
在清明的时代,我希望能一同参与治理,这样的乐趣还需等待未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农事活动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萧洒桐庐守,沧洲寄一廛":开篇即以清新的语气勾勒出一片宁静的山村景象。"萧洒"形容微风习习,"桐庐"指的是用桐木搭建的简易住宅;"沧洲"则是指水中的小岛或沙洲,而"寄一廛"意味着诗人在这里暂居。
"山光隔钓岸,江气杂炊烟":接下来两句更深入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山光"指的是山间透过来的阳光,而这阳光并不是直接照射,而是通过水面反射过来,营造出一种柔和的光线效果。"隔钓岸"则强调了山与江水之间的距离感;"江气"特指江边湿润的空气,而这种空气又被炊烟所渲染,使得整个景象显得既温馨又略带迷离。
"藜杖听鸣橹,篮舆看种田":诗人继续描写自己的田园生活。"藜杖"指的是竹制的拐杖,而"听鸣橹"则是说诗人在田间劳作时,能够听到远处耕田工具发出的声音;"篮舆看种田"则表明诗人亲自参与或观察着农事活动,如同一个真正的农夫。
"明时须共理,此兴在他年":最后两句透露出诗人的深意。"明时"指的是清晨的时光,而"须共理"意味着在这清新的早晨,诗人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此兴在他年"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田园生活的长久向往,这种向往并非短暂,而是跨越年华的恒久情感。
整体来看,此诗通过对日常田园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自然生活的深切向往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状态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