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公谈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湾
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
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
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
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
问今太守为谁欤?护羌充国鬓未斑。
躬持牛酒劳行役,无复杞菊嘲寒悭。
超然置酒寻旧迹,尚有诗赋镵坚顽。
孤云落日在马耳,照耀金碧开烟鬟。
邞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濑鸣玦环。
愿公谈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湾。
拼音版原文
(
)
注释
雩泉:古代的一种祭天求雨的仪式地点。常山:地名,可能指古代的常山郡。
龙蛇间:比喻冬春交替,龙蛇象征冬去春来。
竹马:儿童游戏,以竹竿当马骑。
渔蓑:捕鱼的蓑衣,代指渔夫生活。
杞菊:植物名,比喻贫寒的生活。
马耳:山名,位于山东省。
石埭:石堰,用于拦水或蓄水的堤坝。
翻译
昔日我们在雩泉边告别常山,时值寒冬,岁月在龙蛇交替的时节。山中的孩子们拍着手笑,问我何时再回来。
十年未践童年竹马之约,如今只乘扁舟,独自享受渔翁的悠闲。
重游故地,乡亲们欣喜我的归来,扶老携幼,热情相迎。
那时的婴儿如今都已长成七尺男儿,我怎能留住青春容颜。
请问如今的太守是谁?他是否如护羌充国般年少未老。
他亲自持酒慰问劳苦的官员,不再有贫穷嘲笑寒酸。
我们超然物外,举杯寻觅旧日足迹,仍有诗篇刻在坚硬的石头上。
孤云落日映照马耳山,金碧辉煌,如烟鬟般美丽。
邞淇河自古以来是北流的水,波涛翻滚,发出悦耳的环佩声。
希望您能轻松谈笑,在此筑起石坝,让溪流环绕城郭。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即苏东坡)的作品,名为《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情和对友人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开篇两句,作者回忆起过去与朋友在常山(今河北一带)相聚时的情景,那时候正值冬季,寒冷的气候使得时间仿佛停滞。
“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他们对苏轼离别后的询问,展现了人们对于苏轼归来的期待与关切。
“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他个人生活中的一种悠然自得。"竹马约"指的是儿时的玩伴,而苏轼十年未能履行这样的约定,反映出他的漂泊生涯和不得志。
“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诗人再次回到故乡,家乡的父老们对他回来感到高兴,他们亲昵地拉着年迈的苏轼的手,与年轻的一代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这里诗人感慨万千,回想起朋友们都已步入老年,他自己却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容颜,这种比较带有一丝自嘲,也反映出苏轼对生命流逝和年龄增长的深刻感受。
“问今太守为谁欤,护羌充国鬓未斑。”诗人询问现在的太守是哪位,并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宁的期望。"护羌"指的是保护边疆,"充国"则意味着要有足够的人手来支撑国家的安全,而"鬓未斑"则形容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仍旧精神矍铄。
“躬持牛酒劳行役,无复杞菊嘲寒悭。”诗人描述了自己在边疆地区的生活状态,虽辛勤工作,但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为贫穷与寒冷所困扰。
“超然置酒寻旧迹,尚有诗赋镵坚顽。”此处表达了苏轼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之情,以及他仍保持着文人雅士的情操和文学才华。
“孤云落日在马耳,照耀金碧开烟鬟。”这里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图景,诗人骑在马背上,目睹落日余晖与云雾相互辉映的美丽场景。
“邞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濑鸣玦环。”诗中通过对河流的描述,传达了奔腾不息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最后,“愿公谈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湾。”诗人表达了希望与太守霍翔能够相聚欢笑,并且愿意为此而建造起一处如同石埭般坚固的友情之地,让城市和山川都因此充满生机。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展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同时也体现出他的文学才华与个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