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处处虚西榻,难得慈云一片阴
出处:《闻丹山主僧德周欲退慈云主僧龄叟留此作》
宋 · 陈著
识破机关便出林,满天劫火可能侵。
水流不去青山影,风与俱高白鹤心。
物外弟昆相契合,眼中世界几浮沈。
是知处处虚西榻,难得慈云一片阴。
水流不去青山影,风与俱高白鹤心。
物外弟昆相契合,眼中世界几浮沈。
是知处处虚西榻,难得慈云一片阴。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首先,“识破机关便出林,满天劫火可能侵。”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机关”比作人生的困境或束缚,而“出林”则象征着超越这些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同时,“满天劫火可能侵”暗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能识破并超越,就能避免被其吞噬。
接着,“水流不去青山影,风与俱高白鹤心。”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流水虽逝,但青山的影子却永恒不变;风与白鹤的心灵相随,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自由。这里通过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物外弟昆相契合,眼中世界几浮沈。”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在超脱世俗(“物外”)的世界里,兄弟间能够心灵相通,而眼中的世界则是变幻莫测、浮生若梦。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洞察。
最后,“是知处处虚西榻,难得慈云一片阴。”这两句总结了全诗的主旨,即在世间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如同虚设的西榻,而真正的安慰和庇护只能来自内心的平静与慈爱,就像一片阴凉的慈云。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呼吁,也是对社会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自然与心灵的关系以及超脱世俗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