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推鲁仲尼,周游布典坟
出处:《颂鲁》
唐 · 苏拯
天推鲁仲尼,周游布典坟。
游遍七十国,不令遇一君。
一国如一遇,单车不转轮。
良由至化力,为国不为身。
礼乐行未足,邅回厄于陈。
礼乐今有馀,衮旒当圣人。
伤哉绝粮议,千载误云云。
游遍七十国,不令遇一君。
一国如一遇,单车不转轮。
良由至化力,为国不为身。
礼乐行未足,邅回厄于陈。
礼乐今有馀,衮旒当圣人。
伤哉绝粮议,千载误云云。
拼音版原文
翻译
上天推举鲁仲尼,他周游各地传播经典著作。游历了七十多个国家,却未能遇到一位明主。
每个国家都像一次相遇,他单车前行,从未停歇。
这全是因为最高尚的教化力量,他为国家而非为自己。
尽管礼乐还未普及,他在陈国遭遇困境。
如今礼乐已经足够,但鲁仲尼的地位应属于圣人。
可悲的是关于断粮的争议,千年之后仍被误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圣人鲁仲尼的形象,通过其周游各国、推崇礼乐文化的行为,表达了对理想君子的追求和赞扬。诗中“天推鲁仲尼”一句,直接将鲁仲尼置于神圣的地位,其影响力如同天命一般;“周游布典坟”则表现其遍历各国,宣传礼仪之行。
接着,“游遍七十国,不令遇一君”表明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并未寻求与特定的君王会面,而是致力于普及文化教育。这进一步凸显了鲁仲尼作为文化使者的角色和地位。随后的“一国如一遇,单车不转轮”则可能暗示他在每一个国家的停留都是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
“良由至化力,为国不为身”这句诗,揭示了鲁仲尼的高尚品格和自我牺牲精神,他的行为是基于对国家的责任而非个人私利。接下来的“礼乐行未足,邅回厄于陈”则显示出在推广礼乐文化方面的艰难与不易,以及他面对的挑战和困境。
诗的后半部分“礼乐今有馀,衮旒当圣人”转而描写到了一个理想状态,即礼乐文化已经普及到一定程度,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圣人的境界。最后,“伤哉绝粮议,千载误云云”表达了对过去某些错误政策或观念的遗憾,以及这些错误对于后世产生的长远影响。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鲁仲尼这一历史人物,传递出作者对于理想社会文化、政治理念以及个人品德的向往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