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庐山二十年,闻名常多识面少
出处:《楞伽端介然见访余以病未及谢先此寄之》
宋 · 释德洪
楞伽剧谈喜高笑,一钵安巢在云杪。
我游庐山二十年,闻名常多识面少。
道林过我古南台,路逢泥软手提□。
台舆瓦合今果尔,更呼邻僧相与来。
我游庐山二十年,闻名常多识面少。
道林过我古南台,路逢泥软手提□。
台舆瓦合今果尔,更呼邻僧相与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释德洪与楞伽端介的会面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楞伽剧谈喜高笑”,生动地展现了楞伽端介来访时的喜悦与谈吐的风趣,仿佛两人在高处畅谈,笑声回荡。次句“一钵安巢在云杪”,形象地描述了楞伽端介随身携带的一钵,如同鸟巢般稳稳地置于云端,象征着他的简朴与超脱。
接着,“我游庐山二十年,闻名常多识面少”两句,表达了释德洪对楞伽端介的仰慕之情,以及两人虽久闻其名却难得一见的遗憾。这不仅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也流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
“道林过我古南台,路逢泥软手提□”中,“道林”可能是指道林寺或与道林相关的人物,这里暗示了楞伽端介在前往或离开的路上经过了释德洪所在的古南台,而“□”字可能是被遮挡或缺失的部分,此处可以理解为某种物品或工具,形象地描绘了楞伽端介在泥泞的路上行走的情景,体现了他旅途中的艰辛与坚持。
最后,“台舆瓦合今果尔,更呼邻僧相与来”两句,说明了古南台的现状与变化,同时也表达了释德洪希望邀请邻近的僧侣一同接待楞伽端介的意愿,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客人的尊重。整个场景温馨而和谐,充满了禅宗文化的韵味。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位高僧之间的会面与交流,不仅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也反映了禅宗文化中对于简朴生活、自然和谐以及超脱世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