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
出处:《登圭峰怀苏长公》
元 · 罗蒙正
久向风尘厌薄游,到来象外且淹留。
溪边石枕和云卧,岩畔山茶带雨收。
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
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
溪边石枕和云卧,岩畔山茶带雨收。
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
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罗蒙正的《登圭峰怀苏长公》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情描绘与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诗中以“久向风尘厌薄游”开篇,表达了诗人厌倦世俗生活的感受,随后“到来象外且淹留”一句,点明了诗人来到远离尘嚣之地,选择停留欣赏自然之美的意图。
接着,“溪边石枕和云卧,岩畔山茶带雨收”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在溪边以石为枕,仰望云卷云舒;在岩石旁,山茶花在雨后显得格外清新。这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则将视角转向了历史与时间的流逝。古寺中的老僧不再是过去的主人,而是在晴朗的秋日里,疏林中的景色仿佛预示着新的季节轮回。这一句既是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也是对过往与现在的对比思考。
最后,“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以苏轼(坡仙)的题咏作为引子,表达了对这位历史文人的怀念。尽管苏轼的题咏可能已经残破,但后人仍在诵读,体现了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与影响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尊重,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