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出处:《素上人影塔》
唐 · 王昌龄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物化:指修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像物体一样无感知。同:相似,如同。
枯木:比喻心境如枯木般沉静无欲。
希夷:幽深、玄远,形容高深莫测的境界。
明月珠:明亮如明月的珍珠,比喻高洁或悟性。
本来:原本,本来的状态。
生灭尽:生死轮回的终结,指超脱生死。
何者:哪里,什么。
虚无:空无,不存在。
一坐:静坐一次,比喻长时间的静止状态。
看如故:看起来和往常一样,没有变化。
千龄:千年,极言时间之长。
独向隅:独自面向角落,形容孤独或坚持自我。
至人:达到最高修养境界的人,得道之人。
非别有:并非与众不同,没有特别的存在形式。
方外:世俗之外,超脱尘世的地方或境界。
不应殊:不应该有区别,指与世俗中人无本质不同。
翻译
仿佛化身成枯木一般,洞悉那幽深明净如明月之珠。既然万物本来自生自灭,那么何处又是真正的虚无。
静坐之中时光仿佛凝固,历经千年独自守在角落。
得道之人并无特别之处,在世俗之外也并无不同。
鉴赏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素上人影塔》,属于唐代诗歌。这是一首咏叹生命无常、人生如梦的哲理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 这两句以枯木和明月珠比喻万物和人的生灭变化,指出一切都归于虚无。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这句话强调了生与灭的自然规律,没有什么是不朽的。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诗人在静坐中观照万物,如同过去一般,而自己却孤独地面对岁月的流逝。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本质的认识,认为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存在,外界的差异也不会影响这一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命哲理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洞察人生的高远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