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早孤少得先公教,报答慈威恨不辰全文

早孤少得先公教,报答慈威恨不辰

出处:《庚午元日作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庚午重为堕地人,愁逢烈帝第三春。
生从十五无君父,罪有三千是子臣。
一日鸡豚犹逮母,平生犬马未违亲。
早孤少得先公教,报答慈威恨不辰

鉴赏

这首诗《庚午元日作(其六)》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失去双亲的哀痛与对未能尽孝的深深遗憾。

首联“庚午重为堕地人,愁逢烈帝第三春”,以“庚午”点明时间,暗示诗人经历多次人生变迁,如今再次面对新春,内心充满愁绪。这里将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沉重而悲凉的氛围。

颔联“生从十五无君父,罪有三千是子臣”,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自十五岁起便失去了父母的庇护,深感自己作为儿子的罪过。这一联通过对比“无君父”的痛苦与“罪有三千”的自责,展现了诗人对失去双亲的深切哀悼和对自己未能尽孝的内疚之情。

颈联“一日鸡豚犹逮母,平生犬马未违亲”,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父母的怀念与未能尽孝的遗憾。通过“一日鸡豚”与“平生犬马”两个形象的比喻,生动描绘了诗人对父母的深厚情感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照顾与侍奉。然而,“犹逮母”与“未违亲”之间的对比,鲜明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尽管尽力照顾,但始终未能完全满足父母的需求,更无法弥补失去他们的遗憾。

尾联“早孤少得先公教,报答慈威恨不辰”,总结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通过“早孤”与“少得先公教”两个关键词,强调了失去双亲的早年经历对诗人成长的影响。同时,诗人表达了对未能及时报答父母慈爱之恩的深深遗憾,这种遗憾贯穿了他的一生,成为他无法摆脱的情感负担。

综上所述,《庚午元日作(其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失去双亲的哀痛与未能尽孝的深深遗憾,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念之作。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