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四五月,有鸟名啄木
南海四五月,有鸟名啄木。
飞鸣乱叶间,形眇声繁促。
枝间时瞥见,黑啄羽毛绿。
雌雄相应和,生哺依老谷。
或疑在家僧,受施不看读。
为禽不知名,但自骂秃秃。
小兵特轻趫,修竿每驰逐。
今晨耳目清,桑下闻布谷。
黄鹂两三声,睍睆出幽谷。
从今屏菑翳,绕舍植梧竹。
鸣凤傥可期,樛枝要栖宿。
飞鸣乱叶间,形眇声繁促。
枝间时瞥见,黑啄羽毛绿。
雌雄相应和,生哺依老谷。
或疑在家僧,受施不看读。
为禽不知名,但自骂秃秃。
小兵特轻趫,修竿每驰逐。
今晨耳目清,桑下闻布谷。
黄鹂两三声,睍睆出幽谷。
从今屏菑翳,绕舍植梧竹。
鸣凤傥可期,樛枝要栖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海南四五月间的一种名为“啄木”的鸟类,其声音独特,有时被误认为是咒骂的声音。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种小鸟的形态、叫声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首先,诗人描述了这种鸟在树叶间飞翔鸣叫的情景,声音密集而急促,形象地描绘了其生活习性。接着,诗人指出人们常将这种鸟视为珍禽,并且其叫声甚至被编入乐府中,但海南还有一种体型较小、叫声更为淫靡的啄木鸟,在四五月间飞鸣如蛙蝈,直到八九月才停止,也被称为啄木鸟,其叫声虽繁复却令人感到不适。
诗人通过“或疑在家僧,受施不看读”这一句,巧妙地将这种鸟与僧侣的形象联系起来,暗示其叫声可能源于某种特定的情感或状态。然而,诗人最终揭示了这种误解的根源——人们将鸟的叫声误认为是咒骂,实际上这种鸟只是在自然状态下发出的声音。
随后,诗人表达了对这种鸟叫声的厌恶之情,但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理解。他提到人们在清晨时分能听到真正的布谷鸟的叫声,黄鹂的啼鸣则显得更加悦耳动听,来自幽深山谷之中。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声音的多样性和美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
最后,诗人提出希望清除那些妨碍自然生长的障碍,种植梧桐和竹子,营造一个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同时,他寄希望于能够迎来更美好的象征——鸣凤(凤凰),并期待它能在这些树上栖息,进一步强调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还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