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遣少年随梦去,不教人似柳风流
出处:《伤春二首拟近体 其一》
宋 · 周紫芝
越罗初欲替茸裘,二月轻寒比麦秋。
潘老凋疏空惜鬓,庾郎憔悴不禁愁。
催归燕子春何限,落尽桃花雨未休。
谁遣少年随梦去,不教人似柳风流。
潘老凋疏空惜鬓,庾郎憔悴不禁愁。
催归燕子春何限,落尽桃花雨未休。
谁遣少年随梦去,不教人似柳风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紫芝所作的《伤春二首拟近体》之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哀愁与感伤。
首句“越罗初欲替茸裘”,以“越罗”(一种质地轻柔的丝织品)与“茸裘”(毛皮制成的保暖衣物)的替换,暗示着季节的更迭,春天的到来。通过这一细节,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变迁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预示着新旧交替的必然性。
“二月轻寒比麦秋”一句,将二月的微寒与麦秋(小麦成熟的季节)相比较,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特点,又暗含了对时光流逝、岁月更迭的感慨。这种将不同时间点的景象进行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深度和情感张力。
接下来,“潘老凋疏空惜鬓,庾郎憔悴不禁愁”两句,运用典故,借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和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深深忧虑。潘岳早年即白发苍苍,庾信晚年生活困顿,这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寄托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催归燕子春何限,落尽桃花雨未休”描绘了一幅春日景象:燕子在空中飞舞,似乎在催促着春天的归去;桃花纷纷飘落,雨水连绵不断。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慨。
最后,“谁遣少年随梦去,不教人似柳风流”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岁月的追忆与怀念。他仿佛在问,是谁让青春随梦而去,不让人们像柳树般随风飘扬,自由自在?这句诗既有对青春流逝的无奈,也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哲思,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伤春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