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书嗟弃置,疲拙归田园
出处:《山庄月夜作》
唐 · 萧颖士
献书嗟弃置,疲拙归田园。
且事计然策,将符公冶言。
桑榆清暮景,鸡犬应遥村。
蚕罢里闾晏,麦秋田野喧。
涧声连枕簟,峰势入阶轩。
未奏东山妓,先倾北海尊。
陇瓜香早熟,庭果落初繁。
更惬野人意,农谈朝竟昏。
且事计然策,将符公冶言。
桑榆清暮景,鸡犬应遥村。
蚕罢里闾晏,麦秋田野喧。
涧声连枕簟,峰势入阶轩。
未奏东山妓,先倾北海尊。
陇瓜香早熟,庭果落初繁。
更惬野人意,农谈朝竟昏。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献书:感叹书籍被搁置。嗟:叹息。
弃置:被丢弃。
疲拙:疲惫无力。
田园:农村,田园生活。
计然策:古代经济学家范蠡的经济策略。
公冶言:公冶长的智慧言论。
桑榆:日暮时分的景象。
清暮景:傍晚的清幽景色。
鸡犬:乡村生活的象征。
遥村:远处的村庄。
蚕罢:蚕事完毕。
晏:宁静。
麦秋:秋季麦收。
田野喧:田野上人声鼎沸。
涧声:山涧流水声。
枕簟:竹席。
峰势:山峰的走势。
阶轩:台阶和屋檐。
东山妓:东山的乐妓,借指宴乐。
北海尊:北海的酒杯,比喻豪饮。
陇瓜:田间地头的瓜。
香早熟:瓜果早熟。
庭果:庭院里的果实。
落初繁:开始大量落下。
野人:隐士。
农谈:农人们的交谈。
竟昏:直到黄昏。
翻译
感叹书籍被闲置,疲惫的心回归田园。暂且遵循计然之策,力求符合公冶子的言论。
傍晚时分,桑树和榆树映照清光,鸡犬声在远处村庄回荡。
养蚕结束,乡村宁静,麦收时节田野一片喧闹。
山涧流水声流入枕席,山峰走势延伸至台阶屋檐。
还未演奏东山的乐妓,先已举杯畅饮北海的美酒。
瓜田里的瓜早早成熟,庭院里的果实开始掉落频繁。
更让隐士心满意足的是,农人们的交谈从早到晚不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辞官归隐田园的生活情景。开篇“献书嗟弃置,疲拙归田园”表明诗人放弃了仕途的追求,感到疲惫而返回到自己的田园之中。"且事计然策,将符公冶言"则显示诗人在归隐后依旧关心世事,但更多的是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观察和思考。
“桑榆清暮景,鸡犬应遥村”描绘了田园的宁静与和谐,夕阳下的桑树和榆树投下长长的影子,而远处村庄里的鸡鸣犬吠声此起彼伏。"蚕罢里闾晏,麦秋田野喧"则是对农事的描写,春蚕已休息,家家户户忙于晚间的生活,而夏日的麦秋时节,田野中充满了收成作业的热闹。
“涧声连枕簟,峰势入阶轩”通过山涧之水和高耸的山峰形象,展现出诗人所居山庄的自然景观。"未奏东山妓,先倾北海尊"这两句可能暗示诗人对音乐或饮宴的放弃,或是对往日奢侈生活的一种反思。
“陇瓜香早熟,庭果落初繁”写的是园中瓜果的丰收与季节更替。最后,“更惬野人意,农谈朝竟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喜悦,以及对农事的关注和理解,日落时分,农人们围坐交谈着一天的收成与明日的计划。
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清新脱俗,通过对田园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归隐后的超然物外和内心世界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