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门悟入真捷径,安用困苦栖穷山
出处:《往复诗多用佛语再次前韵示仲辅》
宋 · 李纲
远涉异域求金仙,岂知不离方寸间。
此门悟入真捷径,安用困苦栖穷山。
凭君试灼一炷艾,能已千痾宁四大。
病根若悟本来空,是则名为观自在。
平生见尽学道人,舍妄求真不识真。
指端明月休错认,衣里宝珠元不贫。
巍巍荡荡如山阜,长与君俱君见否。
仁者自生分别心,断际何尝有前后。
此门悟入真捷径,安用困苦栖穷山。
凭君试灼一炷艾,能已千痾宁四大。
病根若悟本来空,是则名为观自在。
平生见尽学道人,舍妄求真不识真。
指端明月休错认,衣里宝珠元不贫。
巍巍荡荡如山阜,长与君俱君见否。
仁者自生分别心,断际何尝有前后。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佛家思想为底蕴,探讨了修行与觉悟的真谛。诗人李纲通过“远涉异域求金仙”这一开篇,巧妙地引出对内在修行的思考,指出真正的智慧与解脱并不在于外在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领悟与觉醒。
“此门悟入真捷径”,强调了直接从内心寻找真理的重要性,反对盲目外求。“安用困苦栖穷山”,进一步批判了那些为了修行而选择极端环境的做法,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应是痛苦的牺牲,而应是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凭君试灼一炷艾,能已千痾宁四大”,运用比喻手法,将内心的修行比作点燃一柱香,以此来净化心灵,消除一切烦恼。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通过内心的修行,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安宁。
“病根若悟本来空,是则名为观自在”,揭示了修行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自我内心的空性,即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无自性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平生见尽学道人,舍妄求真不识真”这一对比,批评了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舍弃现实的妄想,去追求一个虚幻的“真”,却最终未能认识到真正的“真”。他以“指端明月休错认,衣里宝珠元不贫”为例,指出真正的智慧与财富就在我们身边,无需外求。
“巍巍荡荡如山阜,长与君俱君见否”,用山峰的巍峨来形容内心的坚定与广阔,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
最后,“仁者自生分别心,断际何尝有前后”,强调了仁爱与慈悲之心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修行者不会被时间与空间所局限,他们的行为与思想始终遵循着仁慈与智慧的原则。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修行与觉悟的真谛,鼓励人们从内心深处寻找真理,摒弃外在的束缚与追求,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