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丧我于吾,焉知主为客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真妄非二途,愚智各有适。
同此闻见中,心目异喧寂。
西郊亦人境,静者得幽僻。
交错引翠条,萧疏布林石。
春事满高窗,鸟声在檐隙。
悠然古招提,旷若新开辟。
嘉招及令序,竟日随飞锡。
论诗陋休远,析理兼玄易。
既丧我于吾,焉知主为客。
欲别闻清钟,溪山暮云碧。
同此闻见中,心目异喧寂。
西郊亦人境,静者得幽僻。
交错引翠条,萧疏布林石。
春事满高窗,鸟声在檐隙。
悠然古招提,旷若新开辟。
嘉招及令序,竟日随飞锡。
论诗陋休远,析理兼玄易。
既丧我于吾,焉知主为客。
欲别闻清钟,溪山暮云碧。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陈恭尹创作,题为《修禊后十日石濂禅师招同诸公雅集长寿禅林即事赋》,描绘了作者在石濂禅师邀请下,与诸公一同在长寿禅林进行雅集的情景。
诗中首先表达了对真妄、愚智、喧寂等哲学概念的思考,指出它们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各自适应不同的境遇。接着,诗人描绘了西郊的宁静景色,强调静者能够在此找到内心的幽僻之地。翠绿的枝条交错,林石间显得格外萧疏,春光满溢于高窗,鸟鸣声在檐隙间回荡,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诗人进一步将这种宁静的环境比作古寺,仿佛是新开辟的一片净土。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与友人们欢聚一堂,谈论诗歌,探讨哲理,彼此之间既不迷失自我,也不分主客之分。最后,诗人听到清钟声,感受到暮色中的溪山之美,表达了对这次雅集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体现了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