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祷诚能格,苍生谴顿除
旱魃从来有,骄阳似此无。
乾坤三昧火,昼夜一洪炉。
督亢山疑灼,桑乾水渐枯。
熇蒸当五月,瘴疠遍燕都。
烈日焦躯体,炎飙中喝痡。
书斋团火狱,天意欲焚儒。
声怵街邻哭,心茫去住图。
阴阳无间隔,人鬼但须臾。
精祷诚能格,苍生谴顿除。
大风驱沴戾,霖泽渥膏腴。
势定方妻子,身存再发肤。
亲知相庆吊,远迩尽欢娱。
羁魄惊初复,香胶喜亦沽。
高穹呼吸接,兹理信非诬。
乾坤三昧火,昼夜一洪炉。
督亢山疑灼,桑乾水渐枯。
熇蒸当五月,瘴疠遍燕都。
烈日焦躯体,炎飙中喝痡。
书斋团火狱,天意欲焚儒。
声怵街邻哭,心茫去住图。
阴阳无间隔,人鬼但须臾。
精祷诚能格,苍生谴顿除。
大风驱沴戾,霖泽渥膏腴。
势定方妻子,身存再发肤。
亲知相庆吊,远迩尽欢娱。
羁魄惊初复,香胶喜亦沽。
高穹呼吸接,兹理信非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癸亥年五月异常酷热的天气,导致大量死亡,直至六月五日皇上的诚意感动上天,北风大作,继以甘霖,灾情得以缓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比喻,如“督亢山疑灼”、“桑乾水渐枯”、“烈日焦躯体”等,形象地展现了酷热之下的自然与社会状况。同时,诗人通过“声怵街邻哭”、“心茫去住图”等描写,表达了对灾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灾祸的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皇上的赞美,称颂其“至诚格天”,并认为这是灾情得以解除的关键。通过“大风驱沴戾,霖泽渥膏腴”等诗句,诗人描绘了风雨之后的景象,寓意着灾难的消除和大地的复苏。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自身安全的庆幸,体现了对皇权的敬畏和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也表达了对皇权的尊崇和对天人感应思想的认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