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杖履飘然不整巾,缘何问得梵王城全文

杖履飘然不整巾,缘何问得梵王城

出处:《雨作妨登山 其三
宋 · 刘过
杖履飘然不整巾,缘何问得梵王城
淡烟翠湿千螺皱,微日烟消一纸轻。
隔山鸟语如人语,触处风声若水声。
见说一犁今已足,笑歌蓬首饷夫耕。

注释

杖履:手杖和鞋子。
飘然:随意。
整巾:整理头巾。
缘何:为何。
淡烟:淡淡的烟雾。
翠湿:翠绿湿润。
千螺皱:无数螺纹般的皱褶。
微日:微弱的阳光。
隔山鸟语:隔着山岭的鸟鸣。
触处:处处。
风声若水声:风声像流水声。
一犁今已足:一犁之地已经足够。
蓬首:蓬乱的头发。
饷夫耕:为农夫送饭耕作。

翻译

手杖和鞋子随意摆放,无需整理头巾,为何要询问梵王之城呢?
淡淡的烟雾中,翠绿的山峦像无数螺纹般皱褶,微弱的阳光下,薄如纸张的云雾消散。
隔着山岭,鸟鸣如同人的对话,风吹过之处,声音仿佛流水潺潺。
听说一犁之地就足够满足,笑着歌唱,蓬乱着头发为农夫送饭耕作。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山中雨后景色的诗,充满了自然意境和哲理思考。开头两句“杖履飘然不整巾,缘何问得梵王城。”通过对比手中的拐杖与不整的头巾,暗示着行者在山中漫游时的心态自由且超脱尘世,而“缘何问得梵王城”则是在探寻心灵深处的安宁之所,或许是对佛教净土思想的一种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淡烟翠湿千螺皱,微日烟消一纸轻。”描绘了雨后山中的景色,烟雾迷蒙,山石潮湿,呈现出一种恬静而深远的意境。这里的“一纸轻”可能是指山中古寺的瓦片,或许是指诗人心灵上的某种超脱。

“隔山鸟语如人语,触处风声若水声。”则是在描绘山中的声音美景,其中“隔山鸟语如人语”给人的感觉是山谷间充满了生命的呼唤,而“触处风声若水声”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音的细腻感受,仿佛每一个触摸都能听到清澈的水流声。

最后两句“见说一犁今已足,笑歌蓬首饷夫耕。”透露出一种满足与乐观的情绪。一犁,即一次耕种,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欣赏,以及对劳作之美的肯定。这里的“笑歌”则是诗人内心的喜悦流露,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赞颂。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雨后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安宁的哲学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平凡生活的热爱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