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弯敲镫踏,侧立纷相逐
出处:《感兴二十七首 其二》
宋末元初 · 方一夔
婉婉马上女,两颊瑩寒玉。
弓弯敲镫踏,侧立纷相逐。
借问谁家儿,近出常山族。
儿家昔鼎贵,煌煌什朱毂。
父亲守常山,忽值胡马蹙。
起义功不成,巢倾卵亦覆。
妾身转流落,岁久无钱赎。
欲去无缘由,安得南飞鹄。
弓弯敲镫踏,侧立纷相逐。
借问谁家儿,近出常山族。
儿家昔鼎贵,煌煌什朱毂。
父亲守常山,忽值胡马蹙。
起义功不成,巢倾卵亦覆。
妾身转流落,岁久无钱赎。
欲去无缘由,安得南飞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的外貌之美与内心的痛苦挣扎。
“婉婉马上女,两颊莹寒玉。” 开篇即以“婉婉”形容女子的柔美,紧接着以“两颊莹寒玉”描绘其面容的清冷与纯净,仿佛是寒夜中的一抹月光,既美丽又令人感到一丝凉意。
“弓弯敲镫踏,侧立纷相逐。” 描述了女子骑马时的动作,弓箭的弯折与马镫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侧面反映了她生活的动荡与不安。同时,“侧立纷相逐”也暗示了她并非独自一人,而是与他人一同在战乱中奔波,寻找生存之路。
“借问谁家儿,近出常山族。” 一句提出了疑问,暗示了女子可能来自常山地区,而“谁家儿”则表达了她对归属感的渴望,以及在战乱中失去家园的无奈。
“儿家昔鼎贵,煌煌什朱毂。” 这两句回忆了女子家族昔日的显赫与荣华,与当前的流离失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乱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冲击。
“父亲守常山,忽值胡马蹙。” 描述了父亲为了保卫常山而战死,暗示了战乱的残酷与无情,同时也揭示了女子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
“起义功不成,巢倾卵亦覆。” 这句话表达了起义失败后,家庭的覆灭,象征着个人与家族的悲剧命运。
“妾身转流落,岁久无钱赎。” 揭示了女子因战乱而流离失所,长期无法摆脱贫困与苦难,表达了她对自由与尊严的渴望。
“欲去无缘由,安得南飞鹄。” 最后两句表达了女子想要逃离困境但无路可走的绝望,以及对能够像南飞的大雁一样自由飞翔的向往,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对自由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人们在逆境中对自由与尊严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