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缘遂迁入,宛转据其内
何况外缘假,妄思得久寄。
兹物生海壖,乃具周身智。
常共水族游,爱此一螺翠。
延缘遂迁入,宛转据其内。
腥涎吐清波,微风纳凉吹。
扬鬐遇钓师,触急辄惊避。
两两收霜钳,虚中得静閟。
晏然称寓公,久亦渐忘伪。
如以物附物,是一即非二。
而我辞乡国,岁岁困旅次。
结屋少定踪,对之发深喟。
暇或笺虫鱼,为汝别种类。
鉴赏
这首诗《寄居虫》由清代诗人魏坤所作,通过昆虫寄居的生活状态,隐喻了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境遇和内心感受。
首句“人生如瓜牛,长负躯壳累”,以瓜牛比喻人,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世间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如同瓜牛背负着沉重的外壳一样。接着,“何况外缘假,妄思得久寄”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无常与追求的虚幻,指出人们往往在虚假的外缘中妄想得到长久的寄托,却最终徒劳无功。
“兹物生海壖,乃具周身智”转向描述寄居虫,它生于海边,却拥有全身的智慧。这不仅是对寄居虫适应环境能力的赞美,也是对那些能在复杂环境中灵活应对、保持自我智慧的人的肯定。
“常共水族游,爱此一螺翠”描绘了寄居虫与水族共处的和谐画面,它喜爱螺壳的翠绿,象征着在困境中寻找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
“延缘遂迁入,宛转据其内”描述了寄居虫如何适应新环境,进入螺壳内部,生活其中。这一过程既是对寄居虫适应力的赞颂,也是对人在逆境中寻求生存之道的隐喻。
“腥涎吐清波,微风纳凉吹”通过寄居虫的行为,展现了它在新环境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吐出腥涎形成清波,微风吹过带来凉爽,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扬鬐遇钓师,触急辄惊避”描绘了寄居虫面对人类捕捞时的反应,表现出它们的警惕与逃避,同时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冲突。
“两两收霜钳,虚中得静閟”描述了寄居虫在安全的螺壳中得以平静地生活,象征着在困境中找到避难所的宁静与安全。
“晏然称寓公,久亦渐忘伪”表达了寄居虫在螺壳中长期居住后,逐渐适应并忘却外界的虚伪,象征着在特定环境下人们可能失去自我,但也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如以物附物,是一即非二”总结了寄居虫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在特定条件下的存在即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简单的附属于其他事物。
最后,“而我辞乡国,岁岁困旅次。结屋少定踪,对之发深喟”诗人借寄居虫的生活状态,反思自己远离家乡、四处奔波的生活,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寄居虫的形象,深刻探讨了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适应能力、内心挣扎与寻找安宁的过程,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语言生动,寓意深远,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