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草色侵荒径,潮声过夕墟全文

草色侵荒径,潮声过夕墟

宋 · 张元干
兰若黄门像,相望博陆居。
衣冠尘亦暗,箫鼓祭全疏。
草色侵荒径,潮声过夕墟
遗风犹可想,吊古一觞馀。

拼音版原文

lánruòhuángménxiàngxiāngwàng

guānchénànxiāoquánshū

cǎoqīnhuāngjìngcháoshēngguò

fēngyóuxiǎngdiàoshāng

注释

兰若:指竹林或清幽之地,古代官署名。
黄门:宫廷侍从,此处借指博陆居所的主人。
博陆居:可能指某位贵族或名士的住所。
衣冠:古代士人的服饰,代指士人。
箫鼓:乐器,常用于祭祀或庆典。
夕墟:傍晚的废墟,形容荒凉景象。
遗风: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吊古:凭吊古人,追思历史。
一觞:一杯酒,古代饮酒的量词。

翻译

兰花和竹林中的黄门像,遥望着博陆的居所。
华贵的衣冠蒙上尘土,祭祀的箫鼓也显得稀疏。
草木蔓延到荒芜的小径,潮水拍打着夜晚的废墟。
遗留的风俗还能想象,凭吊古人后还剩下一杯酒。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元干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古人遗风的追思与怀念。开篇“兰若黄门像,相望博陆居”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描绘出一幅荒废的古祠图景,兰草覆盖、黄土裹挟的神像,映照着诗人与博陆(唐代文学家)的遥相观望,以及那已被时光掩埋的古人居所。

“衣冠尘亦暗,箫鼓祭全疏”两句,则透露出一种沧桑变迁之感。衣冠代表着古人的遗物和精神,而今朝却只剩下尘封的痕迹;箫(一种乐器)与鼓,原本用于祭祀,现在也只能在祭文中寻觅往昔的回声。

“草色侵荒径,潮声过夕墟”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出一片萧瑟与荒凉。 草木长满了曾经有人踪的道路,而潮水的声音穿越着傍晚时分的废墟。

“遗风犹可想,吊古一觞馀”两句,则是诗人心中对过往美好的留恋和追思。尽管时间流逝,一些遗迹还能让人联想到过去,而诗人也只能通过举杯饮酒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整首诗通过对古祠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物与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文化和人物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