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稼穑谁为命,职在蛟龙可听閒
出处:《次韵卢致远祈雨喜应》
宋 · 陈著
四郊多少出云山,六月如何得雨悭。
天意茫茫知不外,秋成岌岌有无閒。
人非稼穑谁为命,职在蛟龙可听閒。
终藉精忱起灵蛰,鹤骖带得夜瓢还。
天意茫茫知不外,秋成岌岌有无閒。
人非稼穑谁为命,职在蛟龙可听閒。
终藉精忱起灵蛰,鹤骖带得夜瓢还。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四郊:四周。出云山:云雾缭绕的山。
六月:六月。
得雨:降雨。
悭:吝啬。
天意:苍天的旨意。
茫茫:浩渺。
知不外:显现于别处。
秋成:秋天的丰收。
岌岌:危险的样子。
閒:闲暇。
人非稼穑:不是农夫播种。
谁为命:维系生命的人。
职在蛟龙:蛟龙般的官员。
可听閒:不能清闲。
精忱:真诚的心意。
灵蛰:沉睡的生机。
鹤骖:白鹤引领。
夜瓢:瓢泼大雨。
翻译
四周有多少云雾缭绕的山峦,六月怎么会如此吝啬降雨?苍天的旨意浩渺难测,是否在别处显现,秋天的丰收岌岌可危,不知能否安然无恙。
不是农夫播种,谁来维系生命?蛟龙般的官员,职责在身,岂能清闲度日。
最终还是要凭借真诚的心意,唤醒沉睡的生机,白鹤引领着瓢泼大雨归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著所作的《次韵卢致远祈雨喜应》,主要描绘了夏日干旱时节对雨水的期盼以及对天意的理解。首句“四郊多少出云山”展现了广阔的天地间,群山环绕,暗示着自然的力量;“六月如何得雨悭”则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以“悭”字形容雨量不足。
接下来,“天意茫茫知不外”流露出诗人对上天旨意的敬畏和不确定,认为天意深不可测;“秋成岌岌有无閒”则担忧秋天的收成因缺雨而受影响,用“岌岌”形容形势危急。“人非稼穑谁为命”强调了农耕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职在蛟龙可听閒”一句,蛟龙被视为兴云布雨的神物,诗人借此表达对祈雨活动的期待,希望蛟龙能有所作为。“终藉精忱起灵蛰”表明只有虔诚的心意才能唤醒潜藏的生机,预示着祈祷可能带来转机。“鹤骖带得夜瓢还”以仙鹤驾车带回夜半之雨的想象,象征着祈雨愿望的实现。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祈雨的场景,表达了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同时也寓含了对人间勤勉和虔诚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