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臣不在傍,有悔应无穷
出处:《杂兴三十九首 其三十七》
宋 · 张镃
秦王既集统,作乐昭治功。
前日威武地,今还见声容。
一时耸观瞻,唯贪激英雄。
郑公独俛首,孰能察圣衷。
暮年伐辽东,事几败乃翁。
良臣不在傍,有悔应无穷。
前日威武地,今还见声容。
一时耸观瞻,唯贪激英雄。
郑公独俛首,孰能察圣衷。
暮年伐辽东,事几败乃翁。
良臣不在傍,有悔应无穷。
注释
秦王:秦始皇。昭治:彰显治理之功。
威武地:昔日辉煌之地。
声容:声望和容貌。
观瞻:瞩目。
激:激发。
郑公:指某位贤臣。
俛首:低头。
辽东:古代中国东北地区。
乃翁:他的父亲。
良臣:贤良的大臣。
傍:身边。
翻译
秦王统一后,大肆庆祝展示他的功绩。昔日威武之地,如今又能见到他的风采和声名。
一时之间,人们都仰望他,只因激发了英雄们的热情。
只有郑公低头不语,谁能理解他的深思熟虑。
晚年时他攻打辽东,险些让父亲的事业失败。
贤臣不在身边,他的后悔恐怕永无止境。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的古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于英雄时代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局势的忧虑。诗中“秦王既集统,作乐昭治功”两句开篇,意在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壮观的音乐和文化体系,以彰显其伟大的政治成就。
接下来的“前日威武地,今还见声容”则是对当时强盛与现在比较衰弱状态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繁华景象的怀念。"一时耸观瞻,唯贪激英雄"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景象,即人们在高处远望,只能看到昔日英雄豪杰留下的遗迹和传说。
"郑公独俛首,孰能察圣衷"则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诗人通过“俛首”来形容郑公(可能指的是某位政治人物)的孤立无援,同时质疑谁又能理解君主的心意。
"暮年伐辽东,事几败乃翁"这两句似乎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诗人在暮年时回忆起过去征战辽东的经历,感慨万分,因为事情几乎以失败告终,对自己的晚年感到惆怅。
最后,“良臣不在傍,有悔应无穷”则表达了对忠诚贤能之臣不再身边的哀叹,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尽悔恨。这两句强调了诗人对于良臣离去的悲痛和对当前政治环境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