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江涵清渚沙白,青天去山不盈尺
谁倾河汉洗霄氛,千顷波流浸坤脉。
松下山人绿发翁,眼前霜根化为石。
壶天旷荡足栖迟,枕穴须臾岂荣适。
不知楚汉已随尘,自分烟霞久成癖。
一朝沆瀣充枯肠,万古乾坤信双屐。
草木知春自觉秋,日出为朝入还夕。
应怜世上夸毗子,按辔迟回碍行役。
不辞白首怀千金,欲买青山爱双璧。
我忆洞江烟水村,高山为屏草铺席。
岂无竹屋三两间,亦有烟波舟一只。
会须养疴归去来,怅望秋空暮云碧。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隐逸生活的恬淡。首句“沧江涵清渚沙白”,以“沧江”开篇,渲染出一幅江水清澈、沙洲洁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青天去山不盈尺”一句,将天空与山峰的距离拉近,仿佛触手可及,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谁倾河汉洗霄氛,千顷波流浸坤脉。”这两句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想象着银河倾泻,洗净了天空的云雾,千顷波涛仿佛浸润了大地的脉络,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阔,也寓意着心灵的洗涤与净化。
“松下山人绿发翁,眼前霜根化为石。”诗人通过描述一位老者在松树下静坐的情景,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霜根化为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永恒。
“壶天旷荡足栖迟,枕穴须臾岂荣适。”这里借用“壶天”这一典故,表达了对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生活的向往。枕穴,即枕着山洞睡觉,形象地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
“不知楚汉已随尘,自分烟霞久成癖。”这两句通过历史的对比,强调了对自然美景的痴迷与追求,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
“一朝沆瀣充枯肠,万古乾坤信双屐。”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如同饮露充饥,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深依恋。
“草木知春自觉秋,日出为朝入还夕。”这两句以草木的生长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应怜世上夸毗子,按辔迟回碍行役。”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那些追逐名利、忽视内心世界的人的同情,以及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坚守。
“不辞白首怀千金,欲买青山爱双璧。”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愿意放弃物质财富,只为追求心中的理想生活,体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极度重视。
“我忆洞江烟水村,高山为屏草铺席。”诗人回忆起曾经居住过的洞江边的村庄,那里高山环绕,草地如席,充满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岂无竹屋三两间,亦有烟波舟一只。”这两句描绘了简朴而充满诗意的居住环境,竹屋与小舟,既是物质上的简单,也是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
“会须养疴归去来,怅望秋空暮云碧。”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尘嚣的心愿,同时对未来的回归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深情赞颂,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