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指星河出箕尾,即看淮海净旄头
出处:《奉寄淮漕传中丞三首》
明 · 王世贞
中丞鞭画大江流,计相权分少府筹。
共指星河出箕尾,即看淮海净旄头。
量沙月转千帆夜,飞粟霜凌万庾秋。
为问南征诸大将,何人不让汉萧侯。
共指星河出箕尾,即看淮海净旄头。
量沙月转千帆夜,飞粟霜凌万庾秋。
为问南征诸大将,何人不让汉萧侯。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奉寄淮漕传中丞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
首联“中丞鞭画大江流,计相权分少府筹”,以“中丞”和“计相”分别代表行政与财政的最高官员,通过“鞭画大江流”和“权分少府筹”的形象描绘,展示了这些官员在治理国家时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颔联“共指星河出箕尾,即看淮海净旄头”,运用天文学的术语,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比作星河的显现,暗示这些事件如同天象一般,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淮海净旄头”可能暗指平定叛乱或战争胜利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功绩的赞颂。
颈联“量沙月转千帆夜,飞粟霜凌万庾秋”,通过“量沙”、“月转千帆”、“飞粟”、“霜凌万庾”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航海图景,既体现了对海上贸易的重视,也寓意着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尾联“为问南征诸大将,何人不让汉萧侯”,以设问的方式,将话题引向对历史名将的比较,表达了对那些在南征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将领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含对当代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像汉代的萧何一样,为国效力,不愧于职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军事功勋以及个人职责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