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不夜能久照,谁吁天鸣不平
出处:《明暗》
宋 · 刘克庄
大士千眼而明,老子一只而盲。
或不夜能久照,谁吁天鸣不平。
或不夜能久照,谁吁天鸣不平。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明暗》。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比“大士”的千眼与“老子”的一只眼,以及夜晚星辰的长久照耀和天鸣的不平之声,表达了自己对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不公的深刻思考。
“大士千眼而明”这一句,描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士,其智慧如同千只眼睛般明察万物,无所不知晓。相比之下,“老子一只而盲”则显得有些悲凉,可能是指老子(即道家的创始人庄周)虽然睿智,但在面对世间种种不公和黑暗时,也感到无能为力,只好闭目养神。
“或不夜能久照”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光明的渴望,希望它能够长久地照耀,驱散心中的疑惑和不安。最后,“谁吁天鸣不平”则是在质问,为何天空中传来鸣叫之声,却无人能解这其中的不公与苦恼。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世间光明与黑暗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正义与不公的强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