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衰草征夫泪,八月寒花思妇肠
出处:《和性道人咏蟋蟀》
清末民国初 · 曹家达
漫将作赋问卢郎,絮絮绵绵为底忙。
蛮触兵戈秋未半,池台灯火夜初长。
九边衰草征夫泪,八月寒花思妇肠。
争奈山河全不顾,西风吹冷半閒堂。
蛮触兵戈秋未半,池台灯火夜初长。
九边衰草征夫泪,八月寒花思妇肠。
争奈山河全不顾,西风吹冷半閒堂。
鉴赏
这首诗《和性道人咏蟋蟀》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曹家达所作,通过描绘蟋蟀的鸣叫与自然景象的融合,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的感慨。
首联“漫将作赋问卢郎,絮絮绵绵为底忙”,以轻松的口吻引出主题,仿佛在询问卢郎为何如此忙碌,实则暗喻诗人自己面对纷扰世事的无奈与困惑。这里的“卢郎”可能是指卢照邻,唐代诗人,以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著称,此处借指能以文辞抒发情感的文人。
颔联“蛮触兵戈秋未半,池台灯火夜初长”,描绘了战乱中的景象,虽是秋天还未过半,但战争的烽火已燃遍大地,池塘边的灯火在夜晚显得格外漫长,暗示着人们在战乱中寻求一丝安宁的不易。
颈联“九边衰草征夫泪,八月寒花思妇肠”,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九边之地的衰败草木映衬着征人的泪水,八月的寒花开得凄凉,触动着思妇的心肠。这里不仅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体现了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尾联“争奈山河全不顾,西风吹冷半閒堂”,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无奈。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诗人也无法完全摆脱对国家的牵挂,西风的寒冷似乎象征着国家的衰败,而“半閒堂”则可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避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深刻思考的复杂情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