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名此邦,挺挺诸山雄
出处:《追赋九华》
宋 · 陈文蔚
我闻九华名,未登九华峰。
睨视百里外,烟翳尝冥濛。
快意一披抉,几欲挟长风。
庶识真面目,高下俱迎逢。
飞雪如有意,未积先消融。
凌晨展清眺,万里开晴空。
炯然明吾眸,洗出青芙蓉。
未暇窥杳眇,固已领其宗。
忆昔访庐阜,妙处尝支筇。
景遇可题品,一一归诗筒。
九华名此邦,挺挺诸山雄。
若欲于五老,优劣定其中。
窃比之孔门,等级回与雍。
未敢谓覈论,折衷章泉翁。
睨视百里外,烟翳尝冥濛。
快意一披抉,几欲挟长风。
庶识真面目,高下俱迎逢。
飞雪如有意,未积先消融。
凌晨展清眺,万里开晴空。
炯然明吾眸,洗出青芙蓉。
未暇窥杳眇,固已领其宗。
忆昔访庐阜,妙处尝支筇。
景遇可题品,一一归诗筒。
九华名此邦,挺挺诸山雄。
若欲于五老,优劣定其中。
窃比之孔门,等级回与雍。
未敢谓覈论,折衷章泉翁。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九华名:九华山的名声。九华峰:九华山的主峰。
睨视:斜视, 远望。
烟翳:云雾。
冥濛:朦胧, 遮蔽。
快意:愉快的心情。
清眺:远望, 清晨的眺望。
炯然:明亮的样子。
青芙蓉:比喻清澈的湖水或眼睛。
杳眇:深远, 隐秘。
庐阜:庐山。
妙处:美妙的地方。
支筇:拄杖, 寻幽探胜。
五老:指五老峰。
孔门:孔子的门徒。
章泉翁:章泉先生, 指代有学问的人。
翻译
我听说了九华山的大名,却还未曾登上它的峰顶。站在山上远望百里之外,云雾常常笼罩,显得幽深朦胧。
心中畅快地欣赏美景,仿佛能挟持着长风飞翔。
希望能真正看清它的真容,无论高低都让我感到亲切。
飞雪似乎有意,还未积聚就消融了。
清晨时分,我展开视线远眺,万里天空一片晴朗。
明亮的景色洗净了我的眼眸,如青芙蓉般清澈。
还没来得及探索深远之处,已经领略了它的精髓。
回忆起以前探访庐山,杖藜寻幽的美妙时光。
所见的景色值得吟咏,一一收入我的诗篇中。
九华山在我们的故乡享有盛名,众多山峰巍峨壮丽。
如果要比较五老峰,这里无疑是最优者。
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孔子门徒,等级上或许接近颜回和仲弓。
不敢妄称公正评论,还需请教章泉先生来折衷判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文蔚的《追赋九华》,通过对九华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其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赞美。首句“我闻九华名,未登九华峰”表达了诗人对九华山的闻名已久但未亲临的期待。接着,“睨视百里外,烟翳尝冥濛”描绘了山峰在远方朦胧的景象,增加了神秘感。
“快意一披抉,几欲挟长风”表达了诗人想象中登顶时的豪情壮志,想要借风势一览全景。“庶识真面目,高下俱迎逢”则表达了诗人渴望真正领略九华山的全貌,无论高低都愿去探索。接下来,诗人以“飞雪如有意,未积先消融”形容山间的气候,暗示了山的清爽与灵秀。
“凌晨展清眺,万里开晴空”描绘了早晨的清新景色,视野开阔,心胸也随之开朗。“炯然明吾眸,洗出青芙蓉”运用生动的比喻,形容眼前景色如出水芙蓉般清新脱俗。诗人感叹还未深入了解,已能把握其精髓。
“未暇窥杳眇,固已领其宗”表明诗人虽未深入探索,但已领悟到九华山的要义。最后,诗人将九华山与庐山相提并论,并自比孔门弟子,暗示九华山的崇高地位,同时谦虚地表示不敢妄下定论,而是希望能像章泉翁那样公正评价。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九华山的雄伟壮观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热爱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