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寒更瘦,阴云晴亦低
门巷非世路,何人念穷栖。
哀风破山起,夕雪误鸣鸡。
巢鸟侵旦出,饥猿无声啼。
晨兴动烟火,开云伐冰溪。
老木寒更瘦,阴云晴亦低。
我贫自求力,颜色常低迷。
时思灵台下,游子正悽悽。
注释
山深:指深山之中。先冬寒:早于季节的寒冷。
门巷:街巷。
世路:世俗的道路。
何人:谁。
穷栖:困厄的处境。
哀风:悲凉的风。
误鸣鸡:误以为是鸡叫。
巢鸟:筑巢的鸟。
侵旦出:天未亮就出来。
饥猿:饥饿的猿猴。
无声啼:无声地哭泣。
晨兴:早晨起来。
伐冰溪:砍冰于溪流。
老木:老树。
寒更瘦:更加清瘦。
颜色:面色。
低迷:沮丧。
灵台:幽静之地。
悽悽:悲伤的样子。
翻译
山深处早冬已寒冷,落叶与树木一般高。街巷并非世俗之路,又有谁会关心困厄之人。
悲凉的风从山中刮起,傍晚的雪误传鸡鸣。
清晨鸟儿尚未完全醒来就外出觅食,饥饿的猿猴无声地哭泣。
早晨起来生火做饭,砍开云雾去溪边取冰。
老树在严寒中更加清瘦,阴云即使放晴也低垂。
我贫穷只能自己努力,面容常常显得沮丧。
时常想起那幽静的灵台之下,游子正独自悲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深山中的冬日生活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哲思。
“山深先冬寒,败叶与林齐。”山谷中早已感到冬天的严寒,枯萎的树叶与林木一般高低,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幅深山入冬的静谧图景。诗人通过对季节变迁和自然景物的观察,传达了自己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门巷非世路,何人念穷栖。”这里,“门巷”指的是隐居之所,“非世路”表明它远离尘世的喧嚣,而“何人念穷栖”则是诗人自问,谁会想到这般寂寞的生活。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淡泊与超脱。
接下来的“哀风破山起,夕雪误鸣鸡。”描写的是自然界的动静之声,“哀风”和“破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视听效果,而“夕雪”、“误鸣鸡”则是对夜晚雪景中鸡误鸣的细腻刻画,显示了诗人对环境声音的敏感。
“巢鸟侵旦出,饥猿无声啼。”这里,“巢鸟”指的是在树上筑巢的鸟类,“侵旦出”表明它们天不亮就开始活动,而“饥猿无声啼”则是对饥饿小猿啼叫的写实,两句共同描绘了山中动物在严冬中的生存状态。
“晨兴动烟火,开云伐冰溪。”诗人清晨起床时点燃柴火取暖,同时也描述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情景,“开云”可能是指山间雾气散去,而“伐冰溪”则显示了生存的艰辛。
“老木寒更瘦,阴云晴亦低。”这里通过对老树和天气的观察,传达了一种萧瑟感,“老木”本已瘦弱,再加上寒冷就显得更加单薄无力,而“阴云晴亦低”则表现了即便是晴朗之日,天空也似乎低垂压抑。
“我贫自求力,颜色常低迷。”诗人表达了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内心的沉重,“我贫”直接指出了经济上的拮据,而“自求力”则显示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至于“颜色常低迷”,则可能是对外在世界的感受,或者是诗人内心情绪的一种写照。
最后,“时思灵台下,游子正悽悽。”这里“时思”意味着偶尔的思考和回忆,而“灵台下”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境或美好之地。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远方世界的向往和内心的孤独感。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怀、细腻的描写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一位山中隐者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