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滟滪何壮哉,不用折芦与渡杯
出处:《送蛾眉山僧》
明 · 李之世
君不见蛾眉山高高,一抹入云霄。
紫雾濛濛暮复朝。
下视尘界千万里,宛如沧海一萍飘。
上有玉芙蓉,瓣瓣插太清。
问师何赤脚,曾踏莲花顶上行。
问师何所有,一锡并一盂。
锡底飞空常不住,盂里藏龙蜿蜿舒。
朅来行脚遍尘寰,恍如身坐蛾眉山。
火里青莲长不灭,风中幡影任飞翻。
瞿塘滟滪何壮哉,不用折芦与渡杯。
一盂?尽锦江水,卓锡横空是归来。
紫雾濛濛暮复朝。
下视尘界千万里,宛如沧海一萍飘。
上有玉芙蓉,瓣瓣插太清。
问师何赤脚,曾踏莲花顶上行。
问师何所有,一锡并一盂。
锡底飞空常不住,盂里藏龙蜿蜿舒。
朅来行脚遍尘寰,恍如身坐蛾眉山。
火里青莲长不灭,风中幡影任飞翻。
瞿塘滟滪何壮哉,不用折芦与渡杯。
一盂?尽锦江水,卓锡横空是归来。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行走于尘世的峨眉山僧人形象,充满了超凡脱俗的意境。首句“君不见蛾眉山高高”,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峨眉山的雄伟壮观,仿佛直插云霄,引人遐想。接着,“紫雾濛濛暮复朝”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
“下视尘界千万里,宛如沧海一萍飘”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峨眉山僧人所处的广阔世界与渺小的个人形象相结合,突显了僧人的超然物外之感。接下来,“上有玉芙蓉,瓣瓣插太清”一句,以玉芙蓉比喻僧人的高尚品格,将其置于天清地宁的境界之中,进一步强化了其超凡脱俗的形象。
“问师何赤脚,曾踏莲花顶上行。问师何所有,一锡并一盂”两句,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现了僧人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对修行的执着追求。赤脚象征着僧人不为物质所累,一锡一盂则代表了其修行所需的简单工具,体现了佛教徒的朴素生活哲学。
“朅来行脚遍尘寰,恍如身坐蛾眉山”一句,表达了僧人虽行走在世间,但内心却如同始终坐在峨眉山上,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最后,“火里青莲长不灭,风中幡影任飞翻”两句,以青莲和幡影为喻,象征着僧人内心的纯净与坚定,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自我,不受干扰。
“瞿塘滟滪何壮哉,不用折芦与渡杯”一句,通过对比瞿塘滟滪的壮丽景色,强调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无需借助外在的工具就能达到心灵的彼岸。“一盂?尽锦江水,卓锡横空是归来”结尾两句,以僧人的一盂水饮尽锦江水,象征着其修行的圆满与归宿,卓锡横空则是其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整首诗通过对峨眉山僧人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徒追求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