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随萍梗,乡园失薜萝
藤阴迷晚竹,苔滑仰晴莎。
病忆春前别,闲宜雨后过。
石横闻水远,林缺见山多。
欲结三天社,初降十地魔。
毒龙来有窟,灵鹤去无窠。
客路随萍梗,乡园失薜萝。
禅心如可学,不藉鲁阳戈。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佛寺:佛教寺庙。南径:南方的小路。
僧堂:僧侣居住或修行的房间。
北坡:北方的斜坡。
藤阴:藤蔓投下的阴影。
晚竹:傍晚时分的竹林。
苔滑:长满青苔,滑溜。
晴莎:晴天中的莎草,一种草本植物。
病忆:因病而回忆。
春前别:春天之前的离别。
闲宜:闲适时宜做某事。
雨后过:雨后造访。
石横:横置的石头。
水远:水流在远处。
林缺:树林间的空隙。
山多:能看见更多的山。
三天社:超越世俗的修行团体,比喻高深的修行境界。
十地魔:佛教中指修行过程中的重大障碍或诱惑。
毒龙:比喻内心的烦恼或外界的邪恶力量。
窟:藏身之处。
灵鹤:象征高洁或仙灵之物。
窠:窝,此处指栖息地。
客路:旅行的路途。
萍梗:浮萍和断梗,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乡园:故乡的田园。
薜萝:薜荔和女萝,常用来形容藤蔓覆盖的幽静处所,这里代指故乡的自然美景。
禅心:通过禅修达到的平静、超脱的心境。
学:学习,领悟。
鲁阳戈:古代传说中鲁阳公挥戈使日影倒退的故事,比喻回天之力或挽留时光。
翻译
通往南边的小路直通佛寺,僧侣们的禅房依靠着北面的山坡。藤蔓的阴影笼罩着傍晚的竹林,青苔湿滑,映衬着雨后晴朗的莎草。
生病时回忆起春天前的离别,闲暇时适合在雨后来此漫步。
横生的石头让人感觉溪流在远处潺潺,树木间的空隙让人看见更多的山峦。
想要结成超凡脱俗的修行团体,仿佛刚刚降服了世俗的种种诱惑。
恶龙来袭却有避难之所,而仙鹤离去却不留痕迹。
行旅生涯如同浮萍与稻草般漂泊不定,家乡的田园已失去了往日的藤萝葱郁。
如果禅心可以学习得到,就不需要借助鲁阳挥戈回日的神力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佛寺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佛寺通南径,僧堂倚北坡"一句,设定了全诗的空间背景,是一处坐落于山野之中的佛教圣地。
接下来的"藤阴迷晚竹,苔滑仰晴莎"中,"藤阴"和"苔滑"生动地描绘出一种幽深而又湿润的环境氛围。这里的"迷"和"仰"字用得非常好,既传达了植物的生长状态,又暗示了一种被自然所覆盖、隐藏的感觉。
诗人通过"病忆春前别,闲宜雨后过"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目前环境的适应与享受。这里的"病忆"表明了诗人的心境是带有一丝哀愁的,而"闲宜"则显示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
在"石横闻水远,林缺见山多"中,通过对自然声音和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静谧氛围。"石横"和"林缺"所营造的是一幅开阔而又不失细腻的画面。
下面的"欲结三天社,初降十地魔"可能是对佛教修行的一种象征性表达,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中对于精神追求和自我超越的渴望。
"毒龙来有窟,灵鹤去无窿"则充满了神秘色彩,既可以理解为自然景观中的奇特现象,也可能是对某种精神状态或生活境遇的一种隐喻表达。
最后的"客路随萍梗,乡园失薜萝。禅心如可学,不藉鲁阳戈"中,诗人通过对行走路线和家园记忆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归属感的思考以及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这里的"随"和"失"字用得恰到好处,传递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以及对于佛教修行和禅学生活的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