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财能道封建,孔子已不言鸿荒
出处:《元日读易》
宋 · 陆游
伏羲三十馀万岁,传者太山一毫芒。
春秋虽自鲁麟绝,礼乐盖先秦火亡。
孟轲财能道封建,孔子已不言鸿荒。
于虖易学幸未泯,安得名山处处藏。
春秋虽自鲁麟绝,礼乐盖先秦火亡。
孟轲财能道封建,孔子已不言鸿荒。
于虖易学幸未泯,安得名山处处藏。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伏羲:古代传说中的创世神。馀万岁:极言寿命之长。
传者:传承者。
太山:泰山,象征崇高和永恒。
毫芒:极其微小的部分。
鲁麟:鲁国的麒麟,古人认为是吉祥的象征,此处指代儒家文化。
绝:消失。
礼乐:古代的礼仪和音乐。
先秦:秦朝之前的时期。
火亡:被大火(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灭。
孟轲:孟子,儒家重要人物。
封建:指分封制。
孔子:孔子,儒家创始人。
鸿荒:远古洪荒时代,形容世界初开时的状态。
易学:《易经》,古代哲学经典。
幸未泯:幸运地没有灭绝。
名山:古代典籍常比喻为名山,象征着珍贵和深远。
藏:隐藏或保存。
翻译
伏羲活了三十多万年,他的传承就像泰山的一丝微光。虽然春秋时期鲁国麒麟的出现已经消失,礼仪音乐在秦朝之前就已焚毁。
孟子只能谈论封建制度,而孔子已经不再提及远古洪荒时代。
幸好《易经》的知识还没完全消亡,但何处才能找到像名山一样珍藏的经典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元日读易》,主要通过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考,表达了对古代文明传承与易学命运的感慨。首句“伏羲三十馀万岁”提及远古神话中的伏羲,暗示时间的悠久;“传者太山一毫芒”则形象地描绘了知识传承的微小与艰难。接下来,“春秋虽自鲁麟绝,礼乐盖先秦火亡”暗指历史变迁,儒家经典如《春秋》中的瑞兽“麒麟”消失,礼乐制度在秦朝焚书坑儒中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诗人接着提到孟子试图阐述封建制度,而孔子对于远古洪荒时代的讨论已经不再被提及,表明传统文化的断裂。然而,“于虖易学幸未泯”表达出对易学这一古老学问幸存的庆幸,希望它能在后世继续发扬光大。“安得名山处处藏”则是对理想中学术文化得以妥善保存和传承的期盼,希望能有更多地方珍藏这些宝贵的知识。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寓含了对传统文化延续的忧虑与期待,体现了陆游深厚的历史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