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台上落花春,一掬山光两袖尘
出处:《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 其二》
宋 · 杨万里
越王台上落花春,一掬山光两袖尘。
随分杯盘随处醉,自怜不及踏青人。
随分杯盘随处醉,自怜不及踏青人。
注释
越王台:古代的名胜之地,可能指某座带有历史故事的高台。落花春:春天花瓣飘落的景象。
一掬:一手捧起。
山光:山色,美丽的自然景色。
两袖尘:形容衣袖上沾满了尘土,暗示旅途劳顿。
随分:随便,随意。
杯盘:酒杯和菜肴,泛指宴饮。
随处:任意一处。
醉:喝醉。
自怜:自我怜悯,感到孤独或不如他人。
踏青人:春天外出游玩的人。
翻译
在越王台的春天,花瓣飘落如雪,我捧起山色,却只带回满袖的风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所创作,名为《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在春天的末尾,一种淡淡的悲凉与自怜的情绪。
“越王台上落花春”一句,设定了整首诗的情景和氛围。越王台是一个历史名胜,诗人站在这座台上,看着春天落下的花瓣,不禁感慨万分。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命轮回的一种描绘,也是对个人功业无常的隐喻。
“一掬山光两袖尘”则更深了一层,诗人通过动作表达了自己的心境。掬,即手掌捧起之意;山光指的是自然界的明媚阳光;而两袖尘,则是比喻诗人的内心世界已经被世俗尘埃所充满。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出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随分杯盘随处醉”表达了一种放纵自我的情感,诗人似乎在用酒来忘却一切烦恼。这里的“随分杯盘”,意味着不拘小节,不计较得失,而“随处醉”则是对心灵暂时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最后,“自怜不及踏青人”一句,诗人在自我哀愁之余,又不禁感慨于那些能够尽情享受春天美好的人。这里的“自怜”,是对自己不能像别人那样轻松地享受春光的一种怜悯,而“踏青人”则是那些无忧无虑、在春日里自由漫步的人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感受,展现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宋代文人,在面对自然美景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他的内心世界既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赏,也有着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自怜。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流畅的笔触,成功地传达了作者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