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光阴旋蚁磨,百年举子上鱼竿
江南又客诸侯去,梅子愁人四月寒。
半世光阴旋蚁磨,百年举子上鱼竿。
世间多少不平事,盍向庐山静处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匏大:形容葫芦硕大。售难:难以卖出。
依人:被人佩戴。
儒冠:儒生的帽子,代指读书人。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
诸侯去:离开诸侯的领地。
梅子愁人:梅雨时节令人忧郁。
四月寒:四月本应温暖,但此处指梅雨带来的凉意。
半世:半生。
光阴:时间。
旋蚁磨:比喻忙碌的生活像蚂蚁磨米。
举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鱼竿:代指科举考试,因为古代考生常以钓鱼寓意向官府投递试卷。
不平事:不公平的事。
庐山:位于江西,有隐逸避世之意。
静处看:在宁静的地方观察和思考。
翻译
葫芦太大从来不易卖,被人佩戴反误了儒生的身份。江南游子再次离开诸侯之地,梅子的季节里人们却感到四月的寒意。
半生时光在忙碌中度过,仿佛蚂蚁磨砺,学子们一生都在为科举奋斗。
世间有多少不公之事,何不前往庐山的宁静之处去观察。
鉴赏
这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世事的感慨。开篇“匏大从来速售难,依人高戴误儒冠”两句,通过比喻手法描绘出朋友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却未能及时实现价值的艰辛,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浪费和错过。"匏"是一种古代计数工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依人高戴误儒冠"则形象地表达了学子们在科举之路上的辛劳与迷茫。
接着“江南又客诸侯去,梅子愁人四月寒”两句,则转换了情感的角度,将朋友的离别比作春日里依然冷清的梅花,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即将逝去的哀伤。"江南"作为古代文人常游历之地,此处象征着文化的繁华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诸侯”则暗指朋友们各自奔波的命运。梅子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代表坚贞不屈,四月寒意境则让读者感受到春天即将过去,时间无情的流逝。
"半世光阴旋蚁磨,百年举子上鱼竿”两句,更深化了对人生与时间关系的思考。"半世光阴"暗示着岁月的流转,而"旋蚁磨"则形象地表达了个人在岁月中不断努力、打磨自我的过程。"百年举子上鱼竿"则描绘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和追求,这里的“百年”虽是夸张之词,但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朋友能够长久立于世间的美好愿望。
最后,“盍向庐山静处看”一句,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庐山"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隐逸之地,此处则象征着一种远离世俗纷扰、心灵得以净化的空间。这一句不仅是诗人对朋友的一种祝愿,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期许。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友情牵挂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