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时不传餐玉法,定起每听贯珠音
出处:《惟则天如师子林》
元 · 郑元祐
万竹阴阴师子林,苍霏如雪不厌深。
影当初阳鸾凤舞,响作平地蛟龙吟。
契机元非击后悟,乘凉已在栽时寻。
行鞭土酥虽诘屈,沛润法雨尤阴森。
笋时不传餐玉法,定起每听贯珠音。
那知阎浮有六月?只缘毗耶无二心。
眼光固已烁天地,王度政尔式玉金。
老矣蒲鞋尚堪织,贫岂藜羹长乏斟?养威窟中善自爱,解铃颔下知谁任?扰扰尘劳竟何以?便应于此投华簪。
影当初阳鸾凤舞,响作平地蛟龙吟。
契机元非击后悟,乘凉已在栽时寻。
行鞭土酥虽诘屈,沛润法雨尤阴森。
笋时不传餐玉法,定起每听贯珠音。
那知阎浮有六月?只缘毗耶无二心。
眼光固已烁天地,王度政尔式玉金。
老矣蒲鞋尚堪织,贫岂藜羹长乏斟?养威窟中善自爱,解铃颔下知谁任?扰扰尘劳竟何以?便应于此投华簪。
鉴赏
这首元代郑元祐的《惟则天如师子林》描绘了一片繁茂的竹林景象,犹如狮子聚集的丛林,阴翳深邃,仿佛苍雪覆盖。阳光穿透竹影,如同凤凰和鸾鸟翩翩起舞,竹声则如蛟龙低吟,充满生机与力量。诗人借竹之特性,寓言佛法之机缘并非在打击后才领悟,而是早在种植之时就已寻找到了清凉之道。
行走在竹林中,虽然道路曲折,但竹林带来的滋养如同甘露,佛法的恩泽尤其深厚。诗人感叹即使在炎热的六月,此地仍能保持清凉,源于毗耶(可能指修行之地)的专注与一心向佛。诗人的目光穿透天地,展现出王者般的气度,即使生活简朴,也自得其乐,坚持修行。
最后,诗人感慨世事纷扰,认为应当在此宁静之地放下名利,如同将象征仕途的华簪投入其中,寻求内心的解脱。整首诗通过竹林的意象,表达了对佛法禅修的向往和对尘世烦恼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