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山泄水水乃退
出处:《龙硐背》
清 · 沈丙莹
筹笔驿西流滔滔,溪声漰湃飞涛。
一山横绝水流处,翠屏矗立千尺高。
水流不可遏,山高不可越。
岩下一窍通,泻若桶底脱。
我疑洪水泛滥时,此间浩瀚无高卑。
西羌来禹禹曰咨,咨尔庚辰其平治。
檄下龙宫神力施,龙受敕召不敢诿。
穴山泄水水乃退。
然后峻者为崖巅,平者为原田。
高高下下位置罔攸愆,我来舒啸龙硐背,骊龙骊龙且勿睡。
欲问澹灾旧时事,骊龙贪睡不闻声,但闻硐底流水鸣瑽琤。
一山横绝水流处,翠屏矗立千尺高。
水流不可遏,山高不可越。
岩下一窍通,泻若桶底脱。
我疑洪水泛滥时,此间浩瀚无高卑。
西羌来禹禹曰咨,咨尔庚辰其平治。
檄下龙宫神力施,龙受敕召不敢诿。
穴山泄水水乃退。
然后峻者为崖巅,平者为原田。
高高下下位置罔攸愆,我来舒啸龙硐背,骊龙骊龙且勿睡。
欲问澹灾旧时事,骊龙贪睡不闻声,但闻硐底流水鸣瑽琤。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沈丙莹的《龙硐背》描绘了筹笔驿附近山水的壮丽景象和传说中的治水故事。首句“筹笔驿西流滔滔,溪声漰湃飞涛”以磅礴的水势开篇,展现出江水奔腾的画面。接下来,“一山横绝水流处,翠屏矗立千尺高”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的翠屏山,与激流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通过“水流不可遏,山高不可越”表达自然之力的雄浑,而“岩下一窍通,泻若桶底脱”则寓言般地叙述了山中岩洞泄洪的情景。接着,诗人将禹王治水的神话引入,象征性地赞美了龙的力量和智慧:“西羌来禹禹曰咨,咨尔庚辰其平治。”
诗中“檄下龙宫神力施,龙受敕召不敢诿”进一步强化了神话色彩,描述了龙接受命令治理洪水的场景。随后,水患得以平息,山水地貌也随之改变:“然后峻者为崖巅,平者为原田。”诗人以龙硐背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自然力的敬畏。
最后,诗人来到此处,发出感慨:“我来舒啸龙硐背,骊龙骊龙且勿睡”,试图唤醒沉睡的龙,探寻过去的治水事迹。然而,龙并未回应,只有潺潺的流水声在硐底回荡,增添了神秘与深沉的气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山水为载体,融合神话传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巧妙引用,具有浓厚的诗意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