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出处:《题太湖》
宋 · 罗处约
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三万六千顷:形容面积非常广大。湖侵海内田:湖水扩展到了海边的农田。
逢山:遇到山。
见月:看到月亮。
南国:南方地区。
东溟:东方的大海。
势欲连:势头好像要连接。
何当:何时能够。
洒为雨:化作雨水。
无处不丰年:让所有地方都能丰收。
翻译
广阔的湖面有三万六千顷,湖水甚至侵入了海边的农田。只有遇到山峦,才能真正感受到土地的存在;见到月亮,才明白天空的广阔。
南方的土地几乎被湖水吞噬殆尽,湖水向东似乎要与大海相连。
什么时候我能化作雨水落下,让每一处都丰收满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壮丽的景象,诗人罗处约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展现了太湖广阔无垠的水面,它几乎占据了海内的农田,显示出其浩渺的气势。"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这两句,通过山水与月亮相映,强调了太湖的辽阔和深远,仿佛连天地都包容其中。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进一步描绘了太湖向南延伸,似乎要将整个南方地区都纳入怀抱,而东边则与大海相连,形成了一幅宏大的自然画卷。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太湖水泽的期盼,希望它能化作甘霖普降,带来丰沛的雨水,使天下各地都能丰收。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手法,赞美了太湖的壮美,并寄寓了诗人对丰收和福祉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