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子安排定不痴,数拳石映半泓池
出处:《题圆觉寺小轩》
宋 · 罗椅
禅子安排定不痴,数拳石映半泓池。
岩如大厦元生就,水似人心未动时。
二月春深梅不觉,五更风起桧先知。
青林野寺西湖路,直得先生一首诗。
岩如大厦元生就,水似人心未动时。
二月春深梅不觉,五更风起桧先知。
青林野寺西湖路,直得先生一首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禅子:指修行的僧人。痴:糊涂,这里指失去判断力。
石:石头。
半泓池:半池清水。
岩:山岩。
大厦:比喻高大壮观的山岩。
元生就:原本就在那里。
人心未动时:形容湖水平静如人未被外界所扰的心境。
梅不觉:梅花不知不觉地开放。
五更风起:清晨五更时分刮起了风。
桧先知:桧树(常绿乔木)先感受到风的来临。
青林:青翠的树林。
野寺:野外的寺庙。
西湖路:通往西湖的道路。
先生:对诗人的尊称。
一首诗:一首诗作。
翻译
禅师布局巧妙,不会糊涂,几块石头倒映在半池清水中。山岩如同巨大的建筑原本就在那里,湖水像人未被触动的心灵一样平静。
二月春天已深,梅花悄然绽放,五更时分风起,桧树最先感知。
走在青树林中的野寺之路,靠近西湖,足以激发先生创作一首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罗椅所作的《题圆觉寺小轩》,通过对圆觉寺小轩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出禅意与自然的和谐。首句“禅子安排定不痴”,赞美了僧人对环境的精心布置,显示出他们的智慧和专注。接下来的“数拳石映半泓池”描绘了石头形状奇特,倒映在池水中,如同禅心般静谧。
“岩如大厦元生就”运用比喻,形容山岩峻峭,天然形成,暗示了佛教中万物皆有其定数和本性。而“水似人心未动时”则将湖水比作人平静的心境,寓意禅修者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二月春深梅不觉,五更风起桧先知”通过梅花在春天悄然开放和桧树感知清晨风起,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和禅者的敏锐洞察力。最后,“青林野寺西湖路,直得先生一首诗”总结全诗,赞美了这样的景致足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使之成为佳作。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宗意境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禅修生活的深深感悟,体现了宋诗的清新与哲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