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言出胁致,回护未深考,纷纷讥议尽可扫
出处:《夜郎叹》
清 · 沈冰壶
唐家支庶领大藩,禄山闻之为胆寒。
贺兰一言倾房公,骨肉猜嫌填心胸。
永王谋反出附会,王不能明白何怪。
可怜天上谪仙海上钓鳌客,长流夜郎号党逆。
同为上皇臣,同辅上皇子。
邺侯为名佐,太白坎壈死。
所遭幸不幸,二李天渊悬若此。
噫吁嚱!王不反,有公道。
白从王,非草草。
或言出胁致,回护未深考,纷纷讥议尽可扫。
贺兰一言倾房公,骨肉猜嫌填心胸。
永王谋反出附会,王不能明白何怪。
可怜天上谪仙海上钓鳌客,长流夜郎号党逆。
同为上皇臣,同辅上皇子。
邺侯为名佐,太白坎壈死。
所遭幸不幸,二李天渊悬若此。
噫吁嚱!王不反,有公道。
白从王,非草草。
或言出胁致,回护未深考,纷纷讥议尽可扫。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沈冰壶的《夜郎叹》以唐朝历史为背景,描绘了李唐宗室与安史之乱时期的人物关系。诗中提到的“唐家支庶领大藩”暗指唐代宗族中的分支被封为重要藩镇,如安禄山,他的野心和恐惧被提及。“贺兰一言倾房公”可能指的是贺兰进明对房琯的影响,导致内部猜忌。“永王谋反出附会”则反映了永王李璘的叛乱与政治纷争。“王不能明白何怪”表达了对永王行为的不解,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复杂政治环境。
诗中将李白比喻为“天上谪仙海上钓鳌客”,暗示他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因卷入政治漩涡而被流放到夜郎,被称为“党逆”。对比“同为上皇臣”的李唐宗室成员,如邺侯(杨国忠)和李白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李白不幸遭遇的同情。
最后,诗人感慨“王不反,有公道。白从王,非草草”,认为李白并非出于自愿跟随永王,而是形势所迫,批评了那些未经深究就指责李白的人。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对公正和历史真相的追寻,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深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