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出处:《读孟郊诗二首 其一》
宋 · 苏轼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馀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蟛?,竟日持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馀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蟛?,竟日持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夜晚阅读古代诗人孟郊作品的情景。开篇“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时专注阅读的状态,以及对文字的精细感受。"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则描绘了一种孤独而又短暂的美好时光。
接下来的“孤芳擢荒秽,苦语馀诗骚”表达了孟郊诗作中那种孤独与忧伤的情怀,以及诗中的沉郁气息。"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则用自然景象比喻诗中的情感和艺术风格。
下半首转向自我体验,"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和"又似煮蟛?,竟日持空螯"表达了阅读孟郊诗作时的复杂心态,从最初的喜悦到后来的失望。"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则是对自己的艺术成就不满,与古代诗人相比仍有不足。
最后,“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易逝的感慨,而“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则是对自己沉迷于诗词世界中的自嘲。结尾的“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似乎是在劝说自己暂时放下这些烦恼,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夜读孟郊诗这一特定情境,展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以及对自我艺术追求的不满和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