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大心以悟,心远见孰偏
出处:《至游堂二首 其一》
宋 · 袁说友
力田须逢年,掘井须及泉。
学者志于道,如以规正圆。
及其见道时,揽辔谁争先。
筌蹄蜕陈迹,羽化而登仙。
是中时反观,一一人之天。
森然众妙现,所见惟所便。
猗与至游者,日运万里船。
胸中三景轴,与道相因缘。
道大心以悟,心远见孰偏。
一室景象存,物物随餐眠。
不游以为游,至乐无冥颠。
游非在山水,默与山水联。
天下有至游,得道有至贤。
贤者以道游,百游不一愆。
至于游俱忘,公与道独全。
谈笑出清风,樽罍益欣然。
张扁诧中郎,训记增雄编。
嗟予幸升堂,顿觉尘垢湔。
从公至游境,左右馀芳鲜。
归来欲语人,心知口难传。
学者志于道,如以规正圆。
及其见道时,揽辔谁争先。
筌蹄蜕陈迹,羽化而登仙。
是中时反观,一一人之天。
森然众妙现,所见惟所便。
猗与至游者,日运万里船。
胸中三景轴,与道相因缘。
道大心以悟,心远见孰偏。
一室景象存,物物随餐眠。
不游以为游,至乐无冥颠。
游非在山水,默与山水联。
天下有至游,得道有至贤。
贤者以道游,百游不一愆。
至于游俱忘,公与道独全。
谈笑出清风,樽罍益欣然。
张扁诧中郎,训记增雄编。
嗟予幸升堂,顿觉尘垢湔。
从公至游境,左右馀芳鲜。
归来欲语人,心知口难传。
注释
力田:耕田。须:必须。
逢:遇到。
学者:求学的人。
志:志向。
道:大道。
揽辔:拉住马缰。
争先:抢先。
筌蹄:捕鱼的竹器和马蹄。
蜕:丢弃。
陈迹:旧痕。
羽化:道教指修炼成仙。
登仙:成仙。
反观:反思。
一一人之天:每个人的天性。
森然:繁多的样子。
所见惟所便:只取所需。
猗与:赞美。
至游:最高境界的游。
日运万里船:日行万里。
景轴:景象的轴线。
因缘:相互关联。
孰偏:哪个方向更偏。
餐眠:饮食起居。
冥颠:极点,尽头。
默:静默。
联:连接。
至贤:最贤明的人。
百游不一愆:无论多少次游玩都不犯错。
俱忘:完全忘记。
公与道:道的纯粹。
清风:清新的风。
益欣然:更加愉快。
张扁:古人名。
诧:赞叹。
中郎:古人名。
升堂:进入高深境界。
湔:洗涤。
左右:周围。
馀芳鲜:余香犹存。
语人:告诉他人。
口难传:难以用言语表达。
翻译
努力耕田要赶上好年景,挖井要挖到水源。求学之人追求大道,如同用圆规画出完美的圆。
一旦见到大道,谁还会抢着领先呢?
工具和痕迹都已抛弃,羽化飞升成仙人。
在此时反思自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
众多奥秘自然显现,只看个人如何取舍。
与至高境界的游者相比,就像日行万里的船。
心中有三个景象轴,与大道息息相关。
大道宽广,心灵因此领悟,心志高远,见解就不会偏颇。
一间屋内景象如在,万物随心而安睡。
不需刻意游玩,至乐就在无边无际之中。
游玩并非仅限山水,静默中也与山水相连。
世间有最高境界的游,得道之人便是最贤明。
贤者以大道为游,无论多少次都不会犯错。
直至忘我与道合一,公与道得以完整留存。
谈笑间清风四溢,饮酒更加欢畅。
张扁、中郎的言论,增添了壮丽的篇章。
我有幸进入这高深境界,顿时感觉洗净了尘埃。
跟随您进入游境,左右皆是芬芳。
回来想对人述说,但内心明白难以言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说友的《至游堂二首(其一)》,通过对"至游"这一主题的探讨,表达了对道的理解和追求。诗中以农耕和凿井为喻,强调实践与积累的重要性,指出学者应志向坚定,追求真理如同用圆规校正圆形,不可急于求成。当真正领悟到道时,心态平和,无需争先。诗人进一步阐述,通过内心的修炼,可以超脱世俗,达到羽化登仙的境地。
诗人认为,真正的游历并非仅限于山水之间,而是内心的体验,与自然和谐统一。至游的境界超越了物质层面,达到与道合一的境地,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能感受到至乐。诗人赞美那些以道为游的贤者,他们的行为无过失,达到了内外兼修的境地。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在至游堂的经历洗涤了心灵的尘埃,跟随贤者的足迹,周围充满芬芳。然而,这种体验难以言表,只能用心体会。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袁说友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